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ào

廖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邑名为姓氏,出自姬姓。周文王有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为姓氏的,称廖氏。二是相传帝颛顼有后裔叫叔安,夏朝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姓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三是出自改姓。商朝末年,纣王残暴,缪、颜两姓为避祸而改姓廖。

廖姓发源于河南,秦汉之际开始向周边迁徙,其中一支形成巨鹿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廖姓南迁至湖北、四川、江苏、浙江一带。唐代廖姓进入福建,宋代成为福建大姓。明初,廖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江苏、北京等地。如今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

廖姓历史人物有廖扶,东汉学者,兼善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之术,名满天下。廖化,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果敢。小说里面流传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说辞。廖仲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二位。


【源】 ①古时廖、飂、蓼通,春秋时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固始东蓼城冈)。廖叔安之后,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6,7,15,17)。②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7,9,12,17,60)。③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北,改姓曰廖,见《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69)。④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7姓,第4姓为廖(65)。⑤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4姓(111)。后改安化州,即今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今毛难族姓。⑥仫佬(112)、瑶(118)、水(125)、苗(135)、回、蒙古、壮、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变】亦作飂(12)。【望】巨鹿(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0.3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5省区廖姓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73%。【人】廖顗,汉时巨鹿太守(6,15)。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甘肃之永登,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宜丰、金溪,广西之田林、灌阳,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蒙、壮、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 其注云: “亦作 ‘飂’, 并力救切; 今呼为 ‘料’。《风俗通》: 古有廖叔安,《左传》 作 ‘飂’, 盖其后也。今衡山南剑多廖氏。 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 (按: 《中国姓氏辞典》 引 《尚友录》 作: “古有廖叔安,春秋伯飂其后也, 今衡闽中多此姓。”与郑樵所说有别,兹录以备考。)望出巨鹿。

东汉有廖扶; 三国时蜀有廖化,并州剌吏; 南唐有廖澄,大理评事; 明代有廖道南。

猜你喜欢

  • 雍丘

    读音:yōng qiū【源】 系自姒姓。夏禹之裔东楼公之后有雍丘氏(17,60)。雍丘,春秋时在宋、郑之间。周封夏禹之后东楼公于杞,杞都雍丘(故城在今河南杞县),故后世谓雍丘为杞县。以所居为氏(7,1

  • 读音:Chén【源】 ①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4,7,12,17,60)。一说,妫满,即胡公满,封于陈(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其裔孙完,奔齐,以国为氏(21,62)。又,

  • 读音:Yóu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清远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清远市清郊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 乘馬

    读音:Chéngmǎ【源】 春秋时晋国官名有乘马。子孙以官为氏(60,62)。【望】 张掖(17,60,418)。【人】 乘马延年,汉时谏议大夫(7,17)。乘马降,汉时陈豨之部将(7,24)。历史上

  • 读音:Zhǎ【源】 孟舒国之先主为霅氏,见《博物志》(60,62,63)。又,浙江湖州境内之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入城内汇合称为霅溪,或以水名为氏。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博

  • 读音:qí【源】 见《氏族志》(15,21,63)。【布】 山东肥城有此姓。【变】 一作〔〕(15,19,2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 《姓苑》收载; 《中文大字典》引《万姓统

  • 读音:hàn【音】 又音韩(Hàn)(396)。【源】 见《通志·氏族略》(12,62)。一说,源出“可汗”一词(396)。【望】 楚郡(17,418)。【布】 山西汾阳(278)、平陆(298)、浙

  • 读音:Wèn【源】 见《姓苑》(7,9,12)。一说,为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改为问氏(60,62)。【望】 襄阳(17,21,60,418)。【布】 安徽淮南(362)、内蒙古乌审旗(369)、浙江余姚

  • 读音:yōu优国后有优氏、忧氏。(见《路史》)

  • 濮阳

    读音:Púyáng濮阳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上古时炎黄部落首领颛顼帝高阳氏曾建都濮阳,其后代以地名为姓。濮阳姓发源于河南,望族居于博陵郡(今河南濮阳)、平陵郡(今山西文水东)。濮阳姓历史人物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