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
【源】 春秋时齐大夫琅过之后(17,62)。亦见《姓苑》(6,7,12,15)。【望】 齐郡(17,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姓苑》 云: “齐有琅过。”未详其他。
【源】 春秋时齐大夫琅过之后(17,62)。亦见《姓苑》(6,7,12,15)。【望】 齐郡(17,418)。【布】 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姓苑》 云: “齐有琅过。”未详其他。
读音:Bèng【源】 滇中夷姓,见《希姓录》(68)。亦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极罕见姓氏。徐珂《清稗类钞》 收载。《姓氏词典》据《希姓录》亦载,其注云: “古代云南少数民族姓。”
读音:xī【源】 ①古有西国(或指西陵古国),见《国名纪》。以国为氏,见《姓考》(17,62)。或谓禹学于西王国之后,见《姓考》(17)。古西王母国,故城在今河北承德。《尔雅·释地》:孤竹、北户、西王
读音:Dòu罕见姓。《汉语大字典》 收载。其注转引《玉篇》云: “鬪。鬪也, 又姓。”未详其源。 “鬪”为“鬭”之俗体。 故当与鬭姓同, 抑或为鬭氏之分族?
读音:cí bí【源】 取茨芘为屋(以茅芦苇盖屋),因以为氏(60,62)。【人】 茨芘仲,晋时人,见《姓苑》(7,9,24,26)。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姓
读音:qī姓见《潜夫论》。
读音:biàn【源】 ①古有便国,见《国名记》。在桂阳(故治在今湖南郴县),以国为氏(17,60,62)。 ②古与蜎字通,便氏即蜎氏(60,62)。【望】 东鲁(17,418)。【布】 大陆有此姓(9
读音:gōng lǐ【源】 以所居为氏(60,62)。【人】 弓里戍,东汉时骑都尉,建武二年平幽州,荐温序为侍御史(7,21)。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以所居
读音:Zhūyī【综】 清镶黄旗满洲护军额尔台之妻为朱依氏(260)。
读音:Chūnqiū【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读音:Yuàn/Yuann,Ywan【源】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