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丘
【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庶子食采于瑕丘(故城在今河南濮阳东南),因以为氏(7,12,15,17,60)。 【人】瑕丘申阳,汉时项羽将(12,17)。瑕丘仲,一说汉时人,一说唐时西宁人,卖药百余年,因地震宅坏而死(6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本姬姓。《风俗通》 ‘鲁桓公庶子食采瑕丘,因以为氏。’”丘,或作 “邱”。瑕丘,亦称负瑕,春秋鲁地,故城在今山东滋阳县西二十五里(或云在兖州县东北)。
汉代有瑕丘申阳、瑕丘江公; 唐代有瑕丘仲,西宁人,道家。
【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庶子食采于瑕丘(故城在今河南濮阳东南),因以为氏(7,12,15,17,60)。 【人】瑕丘申阳,汉时项羽将(12,17)。瑕丘仲,一说汉时人,一说唐时西宁人,卖药百余年,因地震宅坏而死(6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本姬姓。《风俗通》 ‘鲁桓公庶子食采瑕丘,因以为氏。’”丘,或作 “邱”。瑕丘,亦称负瑕,春秋鲁地,故城在今山东滋阳县西二十五里(或云在兖州县东北)。
汉代有瑕丘申阳、瑕丘江公; 唐代有瑕丘仲,西宁人,道家。
读音:Yánfú【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此系将《百家姓》中“言福”两单姓误作复姓。仅录此备查。
读音:Ái【源】 高阳氏八才子之一隤敱之后,以字为氏(7,12,15,17,60)。【望】 高阳(17,60,418)。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八凯 (按: 或作“
读音:Gélièlè【源】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伊克济勒(23,63)。 【人】格哷勒策棱色辰,清蒙古镶白旗人,世居伊克济勒,由户部参政,累封一等男兼一等云骑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读音:Fótú【源】 习佛图之教,因以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变】 ①亦作〔佛屠〕、浮屠(60,62)。②后改为图氏,见《字典拾遗》(62)。【人】 佛图澄,晋时龟兹人高僧,本姓白氏。永
读音:tǔ mén代北姓,后改为门氏。(见《魏书·官氏志》)
读音:Yíng《姓氏词典》 引曹玉林、鄂木尔 《新编注音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Fēng【源】 黄帝之臣逢伯陵之后,有逢氏、蠭氏(8,17,60,62)。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云南之兰坪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
读音:Zuǒwú《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复姓。汉代有左毋霸,王莽时将‘毋’改作‘母’。”(按:左毋,当“巨毋”之讹。《姓氏考略》据《汉书、王莽传》云: “汉有巨毋霸,莽恶
读音:Hǎtǎjǐn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哈答吉”。
读音:Tǔfúlú【综】 北魏时改代北姓吐伏卢氏为卢氏(17,27,60)。亦作〔叱伏卢〕(9,17)。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代北姓。后改为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