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Jiǎ

【源】①系自姬姓。周康王封唐叔虞(武王之子、成王之弟)之少子公明于贾(故城在今山西临汾之贾乡),为周附庸,谓之贾伯,后以为氏(6,7,9,12,17)。②晋灭贾国(参见上条),封与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谓之贾季,亦称贾佗,其后以邑为氏(11,12,17,60)。③女真人姓。女真部族中之贾氏自金时即世居永清,见《永清县志·贾澎传》(71)。④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姓嘉佳氏后改为贾氏(180)。今满族姓(344)。⑤裕固族贾鲁各氏,汉姓为贾(198)。⑥彝(130)、苗(135)、土家(378)、蒙古(344)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武威(418),洛阳、长乐(17,21,60),临汾(261)。 【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四川、山西等省多此姓,4省贾姓约占全国汉族贾姓人口61%。 【人】贾华,春秋时晋大夫(7,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壮、彝、满、藏、土家、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 (周同姓国),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於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河东临汾有贾氏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此当系出姬姓。②郑樵又注: “晋既并贾,遂以为邑,故晋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食邑於贾,谓之贾季,其后则以邑为氏。”此亦当系出姬姓。③藏族之贾姓,或分布於甘肃之天祝,由 “贾义” 省改,本部落名,以之为姓。④裕固族之贾姓,由贾勒各氏所改。“贾勒各” 乃裕固族之户族名,或以代姓,后改单姓“”,盖取“贾勒各”之首音谐 “” 而得。

汉代有贾谊,洛阳人; 唐代有贾岛,诗人。

猜你喜欢

  • 读音:Bái白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其中一支源于姬姓。春秋时秦国有大夫白乙丙,后人以名讳字为氏,即秦国的白氏,是为陕西白姓。另一支源自芈姓。为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人,

  • 阿賀

    读音:Āhè【综】 北魏时改阿贺氏为阿氏,见《魏书·官氏志》(7,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

  • 读音:Pō【音】 又音Pō(62,91)。【源】系自姬姓。吴王颇高之后(8,17,60)。【布】清时河间府阜城县多此姓,见《姓氏寻源》(76)。广西柳江有此姓(376)。【人】颇廷相,明万历中副将(6

  • 阿兒剌

    读音:Āérlà【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阿儿剌氏,以部为氏(24,63)。【变】 《南村辍耕录》作〔阿剌剌〕(13)。至清时又改为阿尔拉(23,24)。【人】 博尔术(一作博尔济),阿儿

  • 读音:Lù【源】 系自妫姓。田齐之后,见《路史》(17,62,63)。《姓氏词典》收载,其注据《路史》云: “源於妫姓,系田齐之后。战国时田和取代姜氏君权,自立为齐侯。”

  • 博爾圖

    读音:Bó’ěrtǔ【综】 清镶蓝旗满洲马甲舒敏泰之妻为博尔图氏(260)。

  • 读音:Zhuāng【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2)。安徽淮南(362)、江西修水(304)、贵州黎平(358)、台湾彰化(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有分布。汉族

  • 統嵇

    读音:Tǒngjī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嵇氏。或作“统嵆”、“统稽”,姑兼收以备考。

  • 子彊

    读音:Zǐqiáng【源】 春秋时卫灵公之子昭子郢之后(6,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元和姓纂》注云: “卫公族昭子郢之后。”或作“子强”。

  • 烏濟喜特

    读音:Wūjǐxǐtè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乌噜特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