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北宋·蔡京生平

北宋·蔡京生平介绍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查看北宋·蔡京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宰相之才
  神宗熙宁末,王安石常常对年轻的蔡卞(蔡京之弟)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将来谁能继承我,执掌国柄?”然后掰着手指头自言自语:“我儿王元泽算一个!”回头对蔡卞说:“贤兄(指蔡京)如何?”又掰下一指;沉吟良久,才说:“吉甫(指吕惠卿)如何?且算一个吧。”然后颓然道,没了!

饿死街头
  蔡京被贬官流放后,还写了一首词:“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对一生的荣华富贵进行了回忆,充满了感伤之情。蔡京在赴儋州贬所时,携带大量金钱,但是他的作恶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在路上用钱也买不到东西,因此不由得感慨:“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终,80岁的蔡京于七月二十一日饿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

人物生平

周旋两派
  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年)登进士第,调任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此时他的弟弟蔡卞已是中书舍人,按规定,做官要以先后为序,蔡卞请求排位在蔡京之后,兄弟二人同时负责书写诏命,朝廷以此为荣。蔡京被改为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元丰八年(1085年),群臣议立新君,蔡京附会蔡确,想害王珪并贪定策之功,没成。司马光掌权,恢复差役法,限期五天,臣僚们都担心太急迫,只有蔡京如约,使其辖区全部改雇役为差役,没一人违反。他到政事堂向司马光汇报,司马光高兴地说:“若人人奉法如君,有什么行不通!”不久,台、谏官说蔡京怀奸邪、坏法度,因此蔡京调到地方为知成德军,改知瀛州,调到成都。谏官范祖禹论说蔡京不可用,于是改为江、淮、荆、浙发运使,又改知扬州。经过在郓州、永兴军任官后,迁为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

  绍圣初年(1094年),回到朝廷,任代理户部尚书。章惇又改变役法,设机构讨论,长时间不能决策。蔡京对章惇说:“按熙宁役法实行,还有什么可议论的?”章惇同意,于是决定采用雇役法。差役雇役两法,司马光、章惇不同。十年间蔡京再历此事,易如反掌,蔡京与他们两人互相依仗而成就此事,有见识的人因而发现他的奸猾。

  蔡卞为右丞,蔡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文及甫一案出现,命蔡京追查处理,蔡京逮捕内侍张士良,命他讲出陈衍事状,就以大逆不道罪处理陈衍,刘挚、梁焘一起受到弹劾。陈衍被诛杀,刘挚、梁焘也遭贬死,他们的子孙都被禁锢。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被流放到远方。蔡京觊觎执政的位置,曾布知枢密院,忌恨蔡京,暗地对宋哲宗说蔡卞已备位枢府,蔡京不能同时被提拔,只进宫为承旨即可。

几度沉浮
  元符二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登基,是为宋徽宗。宋徽宗即位,蔡京被罢官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徽宗留蔡京完成修史工作。过了几个月,谏官陈馞弹劾他与内侍交结,陈馞获罪被斥退,蔡京也被贬,出知江宁,蔡京很不满,拖延着不去赴任。御史陈次升、龚夫、陈师锡相继议论他的罪恶,蔡京被夺去官职,让他提举洞霄宫,居住在杭州。

  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到三吴访求名家书画、各种奇巧之物,在杭州住了几个月,蔡京极力巴结他,日夜陪伴他,凡是蔡京画的屏幛、扇带等物,童贯每天都送到宫中,并附上自己的评论,于是皇上开始留意蔡京。太学博士范致虚一向与左街道录徐知常友好,徐知常认为符水出入元符后殿,是在预示着什么,范致虚进一步交结他,讲出他平日意向,说非让蔡京为相,就不能有作为。不久,嫔妃、宦官也一起称赞蔡京,于是范致虚升为右正言,起用蔡京为定州知州。

  崇宁元年(1102年),调蔡京知大名府。韩忠彦与曾布不和,谋划荐举蔡京以自助,于是,蔡京仍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饰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偏袒蔡京,做了《爱莫助之图》献给宋徽宗,宋徽宗才决定重用蔡京。韩忠彦被罢相,蔡京为尚书左丞,不久,蔡京取代曾布为右仆射,诏命传下那天,宋徽宗在延和殿召见他,赐坐,对他说:“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承,两遭变更,国家大计还未确定。朕想继承父兄的遗志,卿有何指教?”蔡京叩头谢恩,表示愿效死力。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迁任左仆射。

绍圣绍述
  蔡京由放逐大臣被重新起用,一旦得志,天下人拭目以待,希望他能有所作为,而蔡京暗暗假托“绍述”的名义,掌握大权,钳制天子,用条例司故事,在尚书省设讲议司,自任提举,用他的党羽吴居厚、王汉之等十余人为僚属,重要的国事,如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尹牧,每事由三人负责。所有决策,都出自讲议司。采用冯澥、钱谲的建议,又废元祐皇后,罢去科举法,令州县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选官,在汴京城南建辟雍,为太学的外学,用以安置各地学者。在天下推行方田法。国家对江、淮七路茶实行专卖。盐钞法被全部改变,凡是旧盐钞都不使用,富商大贾曾拥有数十万缗,一朝化为乌有,成为乞丐,更有甚者竟赴水或吊死。淮东提点刑狱章縡见此情景对他们十分同情,于是上书说改盐钞法坑害百姓,蔡京大怒,免他的官;并铸当十大钱,陷害章縡所有的兄弟。御史沈畸等因办案不合蔡京意,有六人被捕或削官。陈馞之子陈正汇因上书触犯蔡京被处黥刑并流放到海岛。

  宋朝向南开辟黔中,建靖州。辰溪徭反叛,杀了溆浦县令,蔡京悬重赏,招募能杀辰溪徭的人,规定杀他们的首领一人,赐绢三百匹,拜官班行,且不必追究原委。荆南守马王成说:“有生徭,有省地徭,现在不知叛乱的是哪一族,如果按杀人多少行赏,恐怕会有冤死和滥赏的事。”蒋之奇知枢密院,害怕违背蔡京的意思,上言说马王成不体谅国家,蔡京免马王成的官,命舒亶代替,希望他能剿灭徭人的反叛。于是,向西收复湟川、鄯、廓,攻取牜羊牁、夜郎。

  蔡京提拔童贯领节度使,以后杨晋戈、蓝从熙、谭稹、梁师成都沿袭而为节度使。凡是内侍升迁都依外官例归于吏部,使祖宗的法度荡然无存。蔡京又想控制兵权,建澶、郑、曹、拱州为四辅,每辅屯兵二万,用他的姻亲及亲信宋乔年、胡师文为郡守。禁军巡夜打更每月给钱五百,蔡京立即增加十倍来收买人心。他擅作威福,朝廷内外没有人敢有异议。他连续升官至司空,并被封为嘉国公。

贪婪自用
  随着地位的提高,蔡京更加贪婪,他已领仆射的俸禄,又首创司空寄禄钱,像粟、豆、柴草及侍从口粮都照旧赏赐给他,当时都是折支,给他的都是实物,蔡京只是用熟状上奏施行,宋徽宗并不知道。

  当时元祐时的朝臣被贬斥流放或死去的已剩下不多了,蔡京还不满意,下令列举他们的罪状,以司马光为首,把他们看成奸党,在文德殿门前立石碑,他亲自书写碑文,发布到各地。起初,元符末因出现日食,下诏求言,言者大多谈及熙宁、绍圣时的政事,就又把范柔中等人定为邪等,写上姓名。有三百零九人的名字在这两个名册中,他们的子孙也遭禁锢,不能在京城及附近做官。

  崇宁五年(1106年),蔡京被提拔为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改封为魏国公。

  当时国家持续太平,府库充盈,蔡京首倡丰、亨、豫、大之说,视官爵财物如粪土,前代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宋徽宗曾举办宴会,拿出玉杯、玉卮给辅臣看并说:“我想用它们,又怕人们认为太奢侈。”蔡京说:“臣过去出使契丹,看见玉盘玉杯,都是石晋时的东西,契丹拿来在臣面前夸耀,说南朝没有。现在用它们祝寿,并不过分。”宋徽宗说:“先帝做一小台才数尺,上书的很多,朕很怕他们的话。这些玉器已放置很久了,如果人言又起,无法分辩。”蔡京说:“事情如果合乎情理,言多也不值得害怕。陛下应当享受天下的供奉,区区玉器,又算得了什么!”

位极人臣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西方出现彗星,尾巴很长。宋徽宗因言者指责党人碑,于是,凡是蔡京建置的事物都罢去。蔡京免官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一宫使。蔡京的党羽暗中在宋徽宗面前推举他,大观元年(1107年),又拜他为左仆射。因南丹纳土,他一跃而为太尉;接受八宝,拜为太师。

  大观三年(1109年),台谏官相继弹劾他,于是辞官退休。仍负责修《哲宗实录》,改封楚国公,每月一日、十五日朝拜皇上。太学生陈朝老上疏追究蔡京十四大罪状,即:渎上帝,罔君父,结奥援,轻爵禄,广费用,变法度,妄制作,喜导谀,钳台谏,炽亲党,长奔兢,崇释老,穷土木,矜远略。请求把他流放到远方,以御魑魅。陈朝老书一出现,士人争相抄写,作为实录。大观四年五月,彗星又在奎宿、娄宿之间出现,御史张克公议论蔡京辅政八年,权震海内,轻易赏赐以蠹国用,凭借爵禄以市私恩,役使工匠修缮舍第,动用漕船运送花石。名为祝圣而修塔,使临平山壮美;借口灌田而决水,以符合“兴化”的预言。法名“退送”,门号“朝京”。方田法骚扰安居乐业的百姓,牢狱中有很多流放的犯人。不轨不忠,共数十事。先前,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多次弹劾蔡京,没允奏,这时,贬蔡京为太子少保,杭州居住。

  政和二年(1112年),把蔡京召回京师,仍为宰相,改封鲁国公,三天去一次都堂办理政事。蔡京离朝时,中外学官很多以时政为题考试的。提举淮西学士苏木或想向上爬,献议请搜取五年来的考试题,进行询问比较,以观向背,有三十多人因此获罪。原来宋制规定,凡诏令都由中书门下议定,然后令学士草拟。

  到熙宁间,宋徽宗降手诏不由中书门下共议之事,是因为有大臣暗中所为。到蔡京时又怕言者非议自己,故而做御笔秘密进上、请徽宗亲自批示颁布,称为御笔手诏,违者以违制论罪。事无巨细,都借以推行,甚至有不像皇帝手书的,群僚都不敢说。于是贵戚、近臣争相请求,以至于让内侍杨球代书,号为“书杨”,蔡京又担心起来但也无法禁止了。

  不久又改定官名,以仆射为太、少宰,自称公相,总治尚书、中书、门下三省。追封王安石、蔡确皆为王,三省官吏不再定额,以致五品阶官成百,有的一身兼领十多种俸禄。侍御史黄葆光议论他,立即被流放到昭州。蔡京提拔故吏魏伯刍负责榷货,造料次钱券百万缗献给宋徽宗,宋徽宗大喜,拿着它们给左右的人看说:“这是蔡太师给我的奉料啊。”魏伯刍被提拔为徽猷阁待制。

大兴花石纲
  蔡京常对宋徽宗说,现今国家钱币多达五千万缗,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任用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开凿大亻丕三山,建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万。两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童贯等都听命于他,他们各显神通,争相以堂皇奢侈为得意,而延福宫、景龙江的修建,使徽宗等更奢靡,修了更加华丽的艮岳。

  蔡京的儿子蔡攸、蔡倏、蔡袺,蔡攸的儿子蔡行,皆官至大学士,相当执政。蔡鈃娶茂德帝姬。宋徽宗上七次到他家,赏赐不计其数。让他坐着与宋徽宗饮酒,大致使用家人的礼仪。蔡京家的仆役有做大官的,陪嫁的婢女有封为夫人的,这样公论渐渐地不赞许他了,宋徽宗也讨厌、看不起他。

眷宠日薄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令他辞官退休。

  宣和六年(1124年),凭借朱勔的势力,再度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到此四次掌权,老眼昏花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处理。凡是蔡京所批,都是蔡眥所做,并替蔡京上奏。蔡眥每次上朝,侍从以下都拱手相迎,低声耳语,堂吏数十人,怀抱案卷跟在后面,于是他恣意为奸,窃弄威权,立即用他的妻兄韩木吕为户部侍郎。他们一起密谋,挑拨是非,陷害和驱逐朝士,建宣和库式贡司,各地的金帛及库藏,都被搜刮来充实它,作为天子的私财。

  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只奉行文书而已,不久,蔡眥不能胜任其职,他的哥哥蔡攸也揭发他们,宋徽宗大怒,想流放他们,蔡京极力请求免他的罪,宋徽宗只令停他的俸养,但把韩木吕贬到黄州。不久,革去蔡眥侍读,毁掉赐出身的诏令,蔡京也辞职。当时白时中等上书请罢蔡眥以动摇蔡京的地位,蔡京毫无退意。宋徽宗让童贯去蔡京那儿,令他上章辞官,童贯到后,蔡京哭着说:“皇上为何不容京几年?一定是有人进了谗言。”童贯说:“不知道。”蔡京不得已,把辞职的章奏交给童贯,宋徽宗命词臣代他做辞职三表,于是,宋徽宗降诏同意。

客死潭州
  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军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边事日紧,蔡京举家南下,逃避战乱。天下士人认为蔡京是六贼之首,侍御史孙觌等开始上书极力陈述他的奸恶,于是蔡京以秘书监的身份管南京,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居住,又迁到韶、儋二州。走到潭州,蔡京去世,终年八十岁。

  蔡京有八子,蔡倏早死,蔡攸、蔡袺被诛,蔡眥被流放到白州死去,蔡鈃因娶公主没受处罚,蔡京的其他儿子及孙子都分别被流放到边远的州郡。

  乾道四年(1168年),蔡京后裔把其骸骨迁回仙游枫亭故里今莆田仙游县枫亭镇溪南村安葬。

家族成员
  蔡京父
  蔡准,育有两子:长子蔡京,次子蔡卞。

  蔡京弟
  蔡卞。是王安石女婿,官至枢密使,擢尚书左丞,封为少保。

  蔡京子
  蔡京有八个儿子,有六个儿子五个孙子均是学士。
  长子,蔡攸,字居安,曾任宋朝宰相,与蔡京不睦。靖康元年(1126年)赐死。
  次子,蔡鯈(音tiáo),早卒。
  三子,蔡翛(音xiāo),曾任宋朝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靖康元年(1126年)赐死。
  四子,蔡绦(音tāo),字约之,官至徽猷阁待制,后流放白州。
  五子,蔡鞗(音tiáo),娶宋徽宗的女儿茂德帝姬赵福金为妻,成为驸马,官宣和殿待制,靖康元年被掳至金国,茂德帝姬改嫁完颜宗望。
  七子,蔡脩,靖康元年与父在潭州崇教寺暴病而亡。

  蔡京孙
  长孙,蔡行,官至保和殿大学士。
  蔡衎、蔡术、蔡征、蔡同等皆为学士。

猜你喜欢

  • 傅縡

    (531—585)南朝陈北地灵州人,字宜事。七岁能诵古诗赋至十余万言,长好学,能属文。后依梁湘州刺史萧循,得博览群书。入陈,文帝时召为撰史学士。后主时累迁至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笃性佛教,从僧惠朗受《三论》,著《明道论》,阐发其说。为文典丽,下笔辄成。性木强,负才使气,卒为施文庆等所谗,下狱死。有集,佚。

  • 方存心

    (1260—?)元徽州路歙县人,字中全。方回子。泰定帝泰定元年知盐官州。

  •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 宇文毓

    (534—560)即宇文毓。北周皇帝。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小名统万突。宇文泰长子。宇文护废孝闵帝宇文觉,迎立毓,称天王。后改称帝,年号武成。以明敏有识量,为宇文护所惮,被毒死。在位三年。庙号世宗。

  • 汤志道

    汤志道(?-1258)宋代道士。字东野,号灵宝先生。镇江丹阳(今属江苏省)人。上清派第三十七代宗师。苦志修行,炼气聚神,居大茅山顶三十年,“誓不出山”,因而颇有功力。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其师上清派第三十六代宗师鲍志真传之以上清印剑,遂为宗师。宝祐六(1258),讲道说法,辞中有云“笑入寥天一”,乃一笑而逝。弟子蒋宗瑛袭其法衣。

  •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 傅作楫

    傅作楫,字济庵,号圣泉,清巫山县人,生卒年代不详。顺治三年(1646年)随父移居奉节;康熙丁卯举人,始任黔江儒学教谕,因功绩卓异,选直隶良乡知县;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顺天乡试,升御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奉命“典试浙江”,负责人才选拔,后至河南道巡视北城,升太常寺少卿;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康熙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07年~1709年)出征青海厄鲁特,督办粮饷,不久告假返奉。有《雪堂》、《燕山》、《辽海》、《西征》、《南征》诸集。代表诗作《九日登高唐》、《楚王宫》、《巫山高》等篇。

  • 王炎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 向秀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 郑之珍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