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王溥生平

王溥生平介绍

王溥(922年-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两代四朝宰相。出生于官宦世家,948年,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953年,官至宰相。周恭帝时,上表请修《世宗实录》,与扈蒙、张淡等共同编修。郭威任枢密使时,率军平河中叛乱,聘为幕僚。957年,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王溥举荐向拱,再次取得胜利。世宗死,赵匡胤势力强大,“王溥亦阴效诚款”,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王溥“降阶先拜”。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初年,封祁国公,982年八月去世。谥文献。>>查看王溥的诗词古文

著述

  王溥的著作尚有《王溥集》20卷,《翰林酬唱集》(王溥与李昉、徐铉等唱和之作)1卷,均已散佚。

  他虽屡居高位,但仍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溥,后汉乾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当时李守贞占据河中,赵思绾在京兆反叛,王景崇在凤翔反叛,周祖带领部队讨伐他们,任命王溥为从事。河中平定后,得到叛贼的文书,里面有很多朝中大臣及藩镇互相勾结的话。周祖记下他们名字,准备按察审问他们,王溥谏阻说:“鬼魅这些东西,趁夜黑而出,一旦日月光明,就自动消灭。请把这些东西都烧掉,以安君主旁边的反贼之心。”周祖照办。部队回师,王溥升任太常丞。跟随周祖镇守邺地。

辅佐世宗
  广顺初年(公元951年),王溥任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迁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加官户部侍郎,改任端明殿学士。周世祖生病,召学士拟旨,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诏后,周世祖说:“我没有忧虑了。”当日去世。

  周世宗准备亲自征讨泽、潞二地,冯道极力谏阻,只有王溥赞成。部队凯旋还师,加任王溥为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周世宗曾经从容问王溥说:“后汉丞相李崧用蜡封书信送给契丹,有人还记得书信言辞,这件事可信吗?”王溥说:“李崧是大臣,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苏逢吉诬蔑他罢了。”周世宗才醒悟,诏令追赠李崧官职。周世宗打算讨伐秦、凤二地,向王溥求元帅,王溥推荐向拱。战事平息后,周世宗在宴席上酌酒赐给王溥说:“替我选择元帅成就边疆功业者,是你啊!”后跟从皇帝平定寿春,皇帝诏令给他加阶进爵。

重新起用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遭父丧。守丧未满三年,被朝廷重新起用,四次上表,请求守丧满期。周世宗大怒,宰相范质上奏解救他,王溥惧怕,入朝谢罪。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夏天,任命他为参知枢密院事。

  周恭帝继承帝位,加王溥为右仆射。这年冬天,王溥上表请求编写《世宗实录》,于是上奏建议史馆修撰、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右司员外郎、知制诰张淡,左拾遗王格,直史馆、左拾遗董淳,共同修纂,诏令照办。

宋初重臣
  宋初,进位为司空,罢参知枢密院职。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去他职任太子太保。旧制,一品官班位在台省官之后,宋太祖因为看见王溥,对身边的人说:“王溥是以往的丞相,应当超常尊宠他。”就下令分台省官班位为东西二向,成为定制。乾德五年(公元967年),遭母丧。守丧期满,加任太子太傅。

加官进爵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升为太子太师。中谢日,周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官福之盛,近世没有可与比拟的人。”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藏书故实

北宋藏书家、史学家。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佑元年(948)进士,任秘书郎,任后汉三司副史。入周,后周时历任随州、商州、华州、颖州刺史。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迁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周世宗即位,为参知枢密院事,加礼部尚书,兼修国史。宋立,五年,加太子太傅。官进司空。乾德二年(964),罢相,改太子太保。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祈国公。卒谥文献,后改谥文康。好学,手不释卷,根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缺漏为100卷,对唐代制度沿革变迁,记述较为详尽,又作《五代会要》30卷,史称其“文简理备”,对保存、整理古籍,建树颇大。宋太祖赵匡胤把南平吴蜀时所获的文史副本分赠与之,以致于他收藏图书达万余卷,多唐代旧书。曾经编有藏书目录,今佚。编著《世宗实录》、此录虽失,但从《烟画东堂小品》中,还可见到残本。编纂有《唐会要》、《五代会要》,开会要体史书之先例,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价值很高。另著有文集20卷。子王贻孙,字象贤,遍览其父所藏,并继承了所藏之书,时以谙练称。

猜你喜欢

  • 夏言

    夏言(1482—1548),字公谨,汉族,江西贵溪人。明正德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世宗继位,疏陈武宗朝弊政,受帝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悉夺还民产。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又擢为首辅。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其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

  • 袁天麒

    袁天麒,字国正,号西薮。东莞人。明宪宗成化十六年(一四八〇)举人,署兴国教谕。诗工七言。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九有传。

  • 薛莹

    薛莹(约209~283),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文学家,出任吴国左国史、光禄勋,吴太子少傅薛综之子,薛珝之弟,入晋为散骑常侍。

  • 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 尹洙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散文家。天圣二年,考中进士,授正平主簿,迁河南户曹,选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交好范仲淹,累贬经略判官。后期,迁右司谏、渭州知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因事再贬均州酒税。庆历七年,去世,私谥河南先生。提倡古文运动,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等传于世。

  • 洪希文

    元(公元一二八二年至一三六六年)字汝质,号去华山人,莆田人,洪岩虎之子。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卒于惠宗至正二十六年,年八十五岁。尝官训导。希文的诗风,清遒激壮,有续轩渠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郑可学

    (1152—1212)兴化军莆田人,字子上,号持斋。从学朱熹之门,久之,最得精要,四方来学者,熹多使其质正。及熹知漳州,延教其子弟。晚以特科调衡州司户,授忠州文学。有《春秋博议》、《三朝北盟举要》、《师说》。

  • 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号泸溪老人、泸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性伉厉,为诗雄浑。乾道八年(1172)病逝,终年92岁,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胡铨撰写墓志铭碑。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个性刚直,辞官归隐,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 子问

    子问,姓名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 张萱

    (1459—1527)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