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吕需生平

吕需生平介绍

生于明正德甲戌(1514年),仁和塘栖里人。从小聪慧,日记千言。稍长,倜傥有大志,习举子业,善属诗歌,下笔立就。工书画,贯串诸家,放达不羁,志在四方,慨然有古豪举之气。1530年前后,吕需曾求教于湖州长兴人顾箬溪(应祥)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后任刑部尚书,(按顾应祥约在1516年后奔母丧离职,在湖州住了十五年。)顾以小友待吕需。>>查看吕需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嘉靖十年(1532)吕需十八岁,时任提学副使的徐阶来浙江督学,试以《谈天雕龙论》,吕需对答如流,徐阶大奇之,擢拔为第一。

  之后吕需入南京国子监读书。而徐阶又正好调任南京国子监司成(相当于校长)。吕需正式成为徐阶的门生。

  由于吕需所作文章简洁朴实,不合科举考试程式。屡试不第。遂纵意词章,博精韬略,致力以经世之业。

  嘉靖二十四年(1545)前后,吕需31岁左右,曾去北京拜见当时的朝廷首辅夏言(桂洲),受到夏桂洲“倒屣以迎”的礼遇。(当时徐阶在吏部任职。)

  夏言(1482~1548),字公瑾,桂洲。江西贵溪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7) 位居内阁首辅。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六月,严嵩代替夏言进入内阁。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世宗召还夏言,并且加少师勋号,位在严嵩之上。

  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曾铣向朝庭上收复河套的建议,内阁首辅夏言给予了全力支持,吕需积极参与了夏言,曾铣议复河套的活动。曾持阁议往来宁夏东西间,屡建奇画,逐虏出河套。旦暮有封狼居胥意。然而,外有咸宁之间谍(注:指咸宁候仇鸾诬告),内有严分宜(嵩)之挤排,遂使大功终堕,国境沦夷。议复河套功亏一篑,曾铣获罪,又牵连夏言。双双招致杀身之祸。

  在这一事件中,吕需机警蹈晦,不及其祸,返归塘栖。

  当时正是倭寇肆虐江南之际。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世宗钦命胡宗宪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嘉靖三十五年(1556)岁丙辰,徐文贞入阁任亚相,梅林胡宗宪总督四镇,击倭海上。驻军于云间,桐乡等地,当时其幕中有语溪(崇德)人吕纳言,知悉吕需与徐文贞交厚,向胡宗宪告知,胡宗宪因以客礼见吕需。并对吕需十分器重。委心天下事焉。

  同年,胡宗宪派吕需去都中拜谒徐文贞。

  吕需归来,向胡宗宪具陈所授方略。

  从此,两人交情愈深。胡宗宪治军桐乡、海盐,每次经过塘栖,必造访吕需家。一切大计,皆与吕需商讨。自大将偏裨以下,指示悉当,卒擒徐明山、汪直二巨寇,四镇始安。

  嘉靖四十一年(1562),吕需已经四十八岁。这一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胡宗宪劝吕需入仕,谒选得鸿胪寺丞。但不久就辞官回到塘栖。

  同年(1562年)奸臣严嵩倒台,胡宗宪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为“严党”被逮捕押解进京。

  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嘉靖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给了他一条生路。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回到了老家绩溪。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嵩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

  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

  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年五十四岁。

  这一年吕需也已五十挂零。

  这以后吕需基本上留在家乡塘栖附近兴学校,举讲会,培养后学。

  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致仕(退休)。

  又过三年徐阶家被监察御史海瑞和苏松兵备道蔡国松查办。政敌高拱欲致其死地。当时为保全老师徐阶,吕需曾持徐阶写的书信赴北京面谒时任朝庭首辅的高拱。

  塘栖志载有陈继儒仲醇述吕山人事略曰:

  “。。。。。。吕水山一生轶事颇多,而可传者,莫如为文贞致书一事。保全文贞不为无力,好任侠而不诡于正,是值得徐文贞引为心腹的。”

  吕需少年志向高远,刻苦求学,胸怀经世济国宏图大志。由于时代风云变幻、人生际遇坎坷。让吕需怀奇不售。他应是熟读陆放翁的“诉衷情”的,他也和放翁一样“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吕需弃官回乡后开堂讲学,他与德清许孚远(1535-1604)、栖里卓徵甫、胡元敬等友人诗文倡和。培育后学,乡后辈胡允嘉,卓去病是其最为赏识的后学。

  塘栖一年四季盛产水果,是江南的花果之地。吕需还将外地加工蜜饯的技术带回塘栖,逐渐形成塘栖特色的蜜饯——糖色。清代以后,塘栖人将吕需视为塘栖蜜饯业的祖师爷,康熙年间张之鼐在《栖里景物略》中称:“(塘栖蜜饯)盖皆起于水山吕公,京省驰名。”

  明万历21年(1593)吕需溘然长逝,逝时香风袭人,享年80岁。

猜你喜欢

  • 陆文圭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晁端礼

    晁端礼(1046~1113)北宋词人。名一作元礼。字次膺。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朱锦华

    朱锦华,号尚斋,嘉庆年间浙江嘉兴人

  • 荀况

    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 陈嘏

    字锡之,惠安(今福建惠安)人。唐天成三年(八一二八)进士。以词赋擅名,尤工篆隶。宣宗尝善其所制霓裳羽衣曲,以为琬琰之器。官终刑部郎中。

  • 郑文炳

    郑文炳,字在中。新安人。明神宗万历七年(一五七九)贡生,初授福建将乐训导,迁高明教谕,升广西宾阳学正,署怀远县事。卒于官。有《奎亭集》。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一九有传。

  • 马士琪

    马士琪(?—1719)清代女诗人。字韫雪,四川省西充县人,马廷用玄孙女,自幼从父亲马云锦就读,后随父亲宦游江南大地。马士琪喜诗好文,精于诗,推崇杜甫、陆游,诗稿为其父宦朋传抄,咸相推重,十四岁便蜚声诗坛。

  • 朱保哲

    朱保哲,字锦香,长兴人。钱塘侍郎谥文节戴熙子妇。有《霁月楼诗存》。

  • 章熙

    (1506—1575)广东海阳人,字世曜。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历升户部员外郎,以失职贬为山东布政司幕吏,徙为南京国子博士。官至广西按察佥事,分司苍梧,坐治边过严,免归。

  • 本寂

    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蒲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唐天复元年(901年),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福园”。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