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杨师道生平

杨师道生平介绍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中书令。李承乾谋反案后,被罢为吏部尚书。唐太宗东征时,杨师道暂代中书令,不久又罢为工部尚书。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查看杨师道的诗词古文

生平

投奔唐朝

  杨师道是观王杨雄幼子,隋末客居洛阳,被王世充扣留,后投奔唐高祖。唐高祖任命他为上仪同、备身左右,还把寡居的女儿桂阳公主嫁给他。

镇守灵州

  621年(武德四年),时任灵州总管的杨师道击退东突厥入侵。622年(武德五年),杨师道又与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在三观山击败东突厥。

  624年(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反叛,杨师道与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前往征讨。不久,东突厥入侵原州(今宁夏固原),唐高祖先命宁州刺史鹿大师救援,又命杨师道赶赴大木根山,截断突厥归路。

担任宰相

  后来,杨师道回朝,担任吏部侍郎,累迁至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接替魏征担任侍中,成为宰相,深受唐太宗器重。他生性谨慎,从未泄露过宫中之事。如果有亲友问起,他都会转移话题。639年(贞观十三年),杨师道改任中书令。

  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杨师道与长孙无忌、房玄龄一同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当时,桂阳公主与前夫之子赵节也参与谋反。杨师道便劝谏太宗,为赵节说情。唐太宗大怒,罢免杨师道的中书令之职,改任为吏部尚书。

  杨师道出身豪门,不通下情。主掌吏部后,他压制权贵、亲朋以避嫌疑,所任命的官员却大多都是庸才,因此受到舆论的讥讽。645年(贞观十九年),杨师道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并代理中书令之职。

晚年生活

  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返回长安。杨师道被罢为工部尚书,不久改任太常卿。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陪葬昭陵,并获赐东园秘器。

轶事典故

  杨师道精擅书法,工于诗词,常与名士宴饮,以诗歌自乐。唐太宗对他的诗作非常赞赏,对他道:“听说你每次饮酒游赏,都要提笔赋诗。朕怀疑你这些诗都是提前写好的,你现在可以当场作一首。”杨师道应诺,不多久便赋诗一首,毫无删改,满座之人无不叹服。

家庭成员

父亲:杨雄,隋朝司空、观王。

兄长:杨恭仁,官至中书令。

兄长:杨续,官至郓州刺史。

妻子:长广公主,唐高祖第五女,初封桂阳公主,先嫁赵慈景,后嫁杨师道。

儿子:杨豫之,娶齐王李元吉之女寿春县主,因与永嘉公主私通,被驸马窦奉节所杀。

猜你喜欢

  • 张本正

    张本正,惠州人。明英宗正统间龙川所千户张广子。事见清光绪《惠州府志》卷四五。

  • 杨师道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中书令。李承乾谋反案后,被罢为吏部尚书。唐太宗东征时,杨师道暂代中书令,不久又罢为工部尚书。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

  • 毛熙震

    [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 刘子玄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 王万钟

    (1189—1215)金忻州秀容人,字元卿。少有逸才,工诗文,古诗尤萧散。与同郡田德秀齐名。

  • 王思廉

    (1238—1320)元真定获鹿人,字仲常。元好问弟子。至元十年,以荐为符宝局掌书。累擢为翰林待制。每侍读,世祖辄令大臣听受。二十九年迁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成宗即位,迁中奉大夫、翰林学士,以病归。三年,起为工部尚书,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杨徽之

    杨徽之(921~1000)宋代官员、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字仲猷,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

  • 朱仕玠

    福建建宁人,字璧丰,号筠园。朱仕琇兄。乾隆十八年拔贡生。授德化教谕,后升内黄知县,未上任而卒。有《筠园诗稿》、《小琉球漫志》、《龙山漫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