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萧遘生平

萧遘生平介绍

萧遘(gòu)(?-887年),字得圣,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唐朝宰相,中书侍郎萧置之子。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齐梁房,进士及第,历任校书郎、太原从事、右拾遗、起居舍人、播州司马、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黄巢之乱时,萧遘随唐僖宗入蜀,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黄巢起义平定后进拜司空,封楚国公。光启二年(886年),邠宁节度使朱玫率军入京,田令孜挟持唐僖宗逃往宝鸡,萧遘未及跟随。朱玫主张另立新君,萧遘反对,拒绝草拟文告,被罢为太子太保,退居河中府。光启三年(887年),朱玫之乱平定,宰相孔纬诬陷萧遘从逆,萧遘因此被赐死。>>查看萧遘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咸通五年(864年),萧遘考中进士,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太原从事,后升任右拾遗,累迁至起居舍人。咸通十三年(872年),韦保衡拜相。萧遘与韦保衡虽是同科进士,但却素来不睦,因此被贬为播州司马。

累职拜相

  咸通十四年(873年),韦保衡获罪赐死,萧遘被征召回朝,担任礼部员外郎,改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乾符元年(874年),萧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累迁至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进犯长安。唐僖宗出逃,任命萧遘为兵部侍郎、判度支,让他掌握财赋。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到达西川。萧遘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兼任吏部尚书。

  中和三年(883年),武宁节度使时溥中毒,怀疑是判官李凝古所为,因此将其杀死。李凝古的父亲李损时任右散骑常侍,时溥便声称李损与李凝古同谋。当时,宦官田令孜收受时溥贿赂,便命御史台审讯李损。萧遘奏道:“李凝古投毒,本就事实不清,他父子离别数年,音讯不通,怎会是同谋?时溥恃功乱法,蔑视朝廷,欲杀天子近臣。如果依从他的要求,朝廷还怎么立足于天下!”李损因此免于一死。

  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起义被平定。唐僖宗返回长安,萧遘被拜为司空,封楚国公。他自幼便志向远大,自负有王佐之才,拜相之后更是严肃端庄,因此深受皇帝器重。当时,田令孜掌握禁军,权势熏天,公卿百官无不畏服,只有萧遘不肯屈从。

招引朱玫

  后来,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以朝廷名义改任王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不听调令,并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在沙苑击败前来征讨的朝廷禁军,率军直逼京师。唐僖宗大惊,逃往凤翔。各镇节度使纷纷上表,指责田令孜挑起事端,离间藩镇。萧遘素来憎恶田令孜,便与裴澈联名致信给邠宁节度使朱玫,让他率军前来。

  光启二年(886年),朱玫率五千兵马前往凤翔迎驾,并与王重荣、李克用修好,要一同匡扶唐室。各藩镇也相继上表,请求皇帝返回长安。田令孜却胁迫僖宗前往陈仓(今陕西宝鸡),仓促之下,百官都来不及随从。不久,孔纬奉命返回凤翔,召百官赴陈仓。萧遘因田令孜还在僖宗身边,称病不肯前往。

  不久,朱玫对萧遘道:“主上六年来奔波流离,中原军民与贼血战,十死七八,这才收复京城。天下正为皇帝回京而高兴,皇帝却把平叛大功归于田令孜,委以大权,致使朝纲法纪遭到践踏,引出王重荣之乱。我前来勤王,不但没有受到信任理解,反而成了胁迫君主,我们怎能受宦官的摆布。李氏子孙众多,您为什么不另立皇帝,以匡扶社稷呢?”

  萧遘道:“皇帝继位十几年,没有什么大错。田令孜擅揽大权,皇帝每次提及,都流涕不止。如今之事,皇帝本无意迁移,无奈被田令孜挟持而走。一切罪过都在田令孜身上,谁人不知?你对皇室尽心效力,应当率军回到镇所,进呈表章迎接皇上。废立之事,连伊尹、霍光都曾感到为难,我萧遘不敢遵命。”朱玫出去后,公开宣告道:“我要拥立李氏王子为帝,敢反对者斩!”

贬官赐死

  四月,朱玫立襄王李煴为帝,请萧遘起草登基诏书。萧遘推辞道:“我近来文思减退,还经常让人代笔,您还是请别人来写吧。”朱玫不悦,只得让郑昌图草诏。五月,李煴返回长安,将萧遘罢为太子太保。萧遘于是上表称病,退居河中永乐县。

  十二月,朱玫部将王行瑜倒戈,杀死朱玫,李熅逃往河中,也被王重荣斩杀。光启三年(887年),唐僖宗返回长安。宰相孔纬因与萧遘不和,便以萧遘曾接受李煴任命的官职为由,上奏朝廷将他贬官。不久,萧遘又被赐死在永乐。

轶事典故

  王铎是萧遘科举时的主考官,唐僖宗在蜀地时,二人同时拜相。一次,僖宗召见宰相,王铎不慎跌倒,萧遘从旁将他扶起。僖宗非常高兴,道:“宰相和睦,是我的幸事啊。”又对萧遘道:“你能尊重长者,我很高兴。”萧遘答道:“臣扶王铎不仅仅是尊重长者,臣还是王铎的门生。”僖宗笑道:“王铎选进士,朕选宰相,都没有亏负卿啊。”

家庭成员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萧遘出身于兰陵萧氏,是后梁明帝萧岿的后人,他的五世祖萧嵩、高伯祖萧华、曾祖萧复、族祖萧俛、萧仿、父亲萧置,都曾在唐朝担任宰相。

  而根据《萧江全谱》、《溪南江氏族谱》等谱牒记载,萧遘生有七子,其次子萧祯,在朱温篡唐之时,指江为姓,改姓为江,隐居在徽州(今安徽歙县),是为萧江氏一世祖。

猜你喜欢

  • 孙原湘

    孙原湘(1760~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 钱珝

    钱珝(xǔ许),字瑞文,吴兴人,吏部尚书徽之子,钱徽之孙,善文词。

  • 赵同骥

    字斯展,号午涯,嘉庆癸酉举人。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江西历署广昌、金溪、万安等县补高安江西县试,积弊甚重,力加整顿,丕变士风。道光辛卯、壬辰两充乡试,同考官,得人称盛。年六十有“托足愿同匏繫冷,到头知是菜羹香”句,归思遂动,乙未旋里,同治元年卒,年八十七。邑志传耆旧。

  • 朱高炽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 纪昀

    纪昀jǐyún(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于武陵

    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行程35000里)。

  • 钱枚

    [清](公元1761年~1803年)字枚叔,一字实庭,号谢盫,浙江仁和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卒于仁宗嘉庆八年,年四十三岁。嘉庆进士,官吏部文选司主事。好读书,少时尝手抄汉书一遍,以纵酒成疾卒。枚工词,以清丽称。有《心斋草堂集》及《微波亭词》,有《斋心草堂诗钞》。

  • 王惟俭

    王惟俭,明藏书家、鉴赏家。字损仲,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潍县知县,官兵部主事、光禄寺丞、大理少卿、以佥都御史出任山东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等职,为魏忠贤所挤兑而罢归。先后两次因故落职闲住。性嗜学,肆力经史百家,喜聚书,收藏古玩和书画众多,与董其昌等人称为“博物君子”。苦于《宋史》繁芜,手自删定,自为一书《宋史记》250卷。喜书画古玩,工于鉴赏,万历、天启间,与董其昌并称博物君子。著有《文心雕龙训故》、《史通削繁》、《史通训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