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刘祎之生平

刘祎之生平介绍

刘祎之(631—687),字希美,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唐初学者。少以文藻知名。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参决政事。又与人同撰《列女传》、《乐书》等共千余卷。曾一度坐事放逐。则天临朝,倍受信任,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后以私议太后返政,并受人诬告,被赐死。>>查看刘祎之的诗词古文

家族成员

祖父
刘兴宗,仕南陈,官至鄱阳王府谘议参军。

父亲
刘子翼,历仕隋唐两朝,历任秘书监、吴王府功曹、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等职。

妻子
裴氏,户部尚书裴矩孙女,临津令裴恭道之女,封河东郡君。

子嗣
刘扬名,曾任润州司法参军。
刘大名,曾任通事舍人。
刘正名,早卒。
刘审名,曾任右卫兵曹参军。
刘有名,早卒。
刘异名,早卒。

生平

  刘祎之,常州晋陵人也。祖兴宗,陈鄱阳王谘议参军。父子翼,善吟讽,有学行。隋大业初,历秘书监,河东柳顾言甚重之。性不容非,朋僚有短,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诏追入京,以母老固辞,太宗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恒以米帛赉之,因上表旌其门闾,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预修《晋书》,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赠,给灵舆还乡。有集二十卷。

  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时人号为刘、孟、高、郭。寻与利贞等同直昭文馆。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兄懿之,时为给事中,兄弟并居两省,论者美之。

  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祎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历数载,天后表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相王朕之爱子,以卿忠孝之门,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祎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宰相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诣宰相陈诉。内史骞味道谓曰:“此乃皇太后处分也。”祎之谓先敏曰:“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则天闻之,以味道善则归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一匹。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忠赤,已从屏退。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纳言王德真对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称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终殁,有制褒崇。为臣之道,岂过斯行,传名万代,可不善欤!”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辑,未即诛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时刘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临朝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垂拱三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初,祎之既下狱,睿宗为之抗疏申理,祎之亲友咸以为必见原宥,窃贺之。祎之曰:“吾必死矣。太后临朝独断,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祸也。”祎之在狱时,尝上疏自陈。及临终,既洗沐,而神色自若,命其子执笔草谢表,其子将绝,殆不能书。监刑者促之。祎之乃自操数纸,援笔立成,词理恳至,见者无不伤痛。时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共称叹其文,则天闻而恶之,左迁翰为巫州司法,思钧为播州司仓。睿宗即位,以祎之宫府旧僚,追赠中书令。有集七十卷,传于时。

猜你喜欢

  • 顾敏恒

    顾敏恒(约1746—约1790)字立方,号笠舫,江苏无锡人。顾敏恒出身于无锡望族顾氏,其家据称为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后,明初自苏州迁至无锡胶山,明中期曾有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兄弟进士。顾敏恒有诗名,与同里杨芳灿齐名,时比之“颜、谢。”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自知无吏才请就教职,官苏州府教授,不满三年去世。任上问字者屦满户外。敏恒天才俊拔,善读书,好吟咏,词笔婉丽,骈体文尤古艳。少游贵池,代人撰《昭明太子庙碑》,袁枚叹为六朝高手。著有《笠舫诗稿》及《古文辨体》等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 曾瑞

    曾瑞(生卒年不详),元代散曲作家。字瑞卿,自号褐夫。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因喜江浙人才风物而移家南方。《录鬼簿》记他“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可知他当时已有盛名。由于志不屈物,不解趋附奉承,所以终身不仕,优游市井,赖江淮一带熟人馈赠为生。善绘画,能作隐语小曲,散曲集有《诗酒馀音》行于当世,今佚。

  • 赵奕

    湖州人,字仲光,号西斋。赵孟頫子。不乐仕进,晚居吴兴与昆山,日以诗酒自娱。善画,工真行草书。

  •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

    爱新觉罗·乌尔恭阿(1778年—1846年),初名佛尔果崇额,袭爵,诏改名。号石琴主人,郑恭亲王爱新觉罗·积哈纳第一子,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七世孙,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袭郑亲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薨,谥曰慎。有《石琴室稿》、《易水往还稿》。

  • 孙皓

    (242—284)吴末帝。三国吴皇帝,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孙休立,封为乌程侯。休卒,迎立为帝。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纪四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大将王浚先到建业,皓出降,封归命侯,吴亡。在位十六年。

  • 周氏

    周氏,徽宗时人。系古田(今福建古田东北)妓。事见《夷坚甲志》卷六。今录诗二首。

  • 陈亚

    陈亚(约公元1017年前后在世)字亚之,维扬(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真宗天禧初前后在世。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进士。尝为杭之于潜令,守越州、润州、湖州,仕至太常少卿。家有藏书数千卷,名画数十轴,为生平之所宝。晚年退居,有“华亭双鹤”怪石一株,尤奇峭,与异花数十本,列植于所居。亚好以药名为诗词,有药名诗百首,其中佳句如“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颇为人所称。药名词如生查子,称道之者亦多。少孤,长于舅家,受其舅影响,熟谙,药名,有药名诗百馀首。

  •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知业

    吴越时湖州圣保寺僧。事迹见《葆光录》卷二。《全唐诗》存诗2句。

  • 袁山松

    (?—401)东晋陈郡阳夏人。袁乔孙。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歌词疏质,为文其辞句,因醉纵歌,听者流涕。与羊昙善唱乐、桓伊能挽歌,时称三绝。历显位,为吴郡太守。孙恩起事攻沪渎,山松固守,城陷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