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直下1~2寸间,压痛明显处。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部有腓深神经及胫前动、静脉。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直刺1.5~2寸。
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指血从口吐出,无明显呕恶及咳嗽。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甚者可倾盆盈碗。多因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因导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黄芪八两,当归三两,肉桂(去粗皮)、木香、乳香(另研)、沉香各一两。为细末,用绿豆粉四两,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不拘时。治疮疡误治,邪滞经络,白脓
指项部肌肉筋脉作痛。出《灵枢·杂病》。多由风寒之邪侵袭,或气血凝滞经络所致。《医碥·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三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感冒风寒者,驱邪汤;痰盛者,消风豁痰汤;湿
即偶刺,见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核桃楸果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盾叶薯蓣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风热积于胸膈或酒色郁怒所致。其状喉上下左右红紫肿痛,或帝丁焦黑腐烂,颈项浮肿,痰涎壅塞,声响如潮,气急发喘,眼目直视,额上有汗如珠,身汗如雨,或泄泻清水,四肢厥冷,或腰胁疼痛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蚕砂四两,薄荷半两。为末,生油调搽患处,湿者干敷。治干湿癣。
喘,呼吸喘促;冒,眩冒。即呼吸喘促而头目昏眩。《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