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性循经反应带
见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见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恒国。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精于医术,治病不拘于成方,能自出新意,常奏良效。
按诊。按足心较足背热,或病人自觉足心热。主阴虚火旺。《医学入门》:“脚掌心热否,热则下虚火动。”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肉苁蓉之别名,详该条。
出《婴童百问》。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证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虚寒,忌用寒凉。”《儿科醒》:“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外感寒邪,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杜仲藤之别名,详杜仲藤条。
又称舟楫之药。某药在一个方中引导他药治上焦病证,有如船之载物上浮,故称。如桔梗、升麻之类,能引药上行达于高处。
见《安徽中草药》。为狼把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位于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在胸锁乳突肌肌腱中部,深部有头夹肌及枕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支。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直刺1~1.5寸。
六涎之一。由虚热上蒸,其涎并上。其症“初发作时,先觉清涎满口,渐闻心前有一物,上触咽喉中急促,闷倒不觉”(《史载之方》)。治宜灸气海,补暖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