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科补法

外科补法

用内服药治疗疮疡三大法之一。是运用补益药物,以扶助正气,帮助疮面长出新肉,使疮口迅速愈合的方法。适用于疮疡后期,火毒已去,身体虚弱之证。①调补气血:患者气虚血少,脓疡溃破后,不收口,脓水清稀,精神疲倦,脉虚,可用八珍汤。②助阳:患者阳气不足,脓疡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以生长,手足发凉,自汗,脉微细,可用肾气丸。③补阴:患者体质阴虚,疮疡不论已溃未溃,体瘦,容颜憔悴,口干咽燥,目眩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可用六味地黄丸阴阳互伤者,当阴阳并补。

猜你喜欢

  • 内经十二脉之一。超越寸口而上鱼际的脉象,主气有余。《诊家正眼》:“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

  • 痢疾草

    ①见《广东中药》。为小飞扬草之别名。②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委陵菜之别名。③见《江西民间草药》。为铁苋之别名。各详该条。

  • 蒸乳

    病名。出《张氏医通》卷十一。又名乳膨、乳蒸。多因产妇气血旺盛,乳汁壅滞不通,或产后无子饮乳所致。两乳肿硬疼痛,恶寒发热。治宜理气通络。用香附、瓜蒌、通草、橘叶共煎服,其药渣煎洗,待乳通则热自除。如无婴

  • 赤肠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小肠。参见黄肠条。

  • 李庆嗣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金代医家。洛州(今河南永年、肥乡一带)人。因科举不中,弃而学医。1149~1152年(天德间)大疫,广平(今河北省属)贫苦群众往往全家染病,李氏救治无数。著有《伤寒纂类》、

  • 小儿消渴

    病证名,又名痛渴、三消,为津液枯燥,虚热内盛的病证。临床以口渴、饮多、食多、尿多而消瘦为特征。《幼科铁镜》:“三消之症,实热者少,虚热者多,不足之症……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肾水消浊。传染日久,

  • 清营透疹

    清营分热结合透疹的治法。如症见高热烦躁、夜寐不安、口不甚渴、皮肤疹点隐隐、舌绛而干,苔少,脉细数。此热邪传入营分之候。可用细生地、麦冬、丹皮、大青叶等清营分热邪,用金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等以透疹。

  • 砭法

    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即砭镰法。见该条。

  • 医纲提要

    书名。8卷。清·李宗源撰。刊于1830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寒”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分阴阳、内外等8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

  • 侧倚位

    针灸体位名。见坐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