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小便颜色较正常时黄,甚至带红色,有寒热虚实之辨。《杂病源流犀烛》卷七:“小便黄赤,实热病也。凡脏腑皆能为之,而下焦更甚。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宜火府丹。又曰:胃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宜凉胃汤。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故黄赤也。又曰肺气虚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又曰冬脉不及,令人清脊痛,小便变。宜温肾汤。此二条言肺肾虚寒,故黄赤也。……又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宜加味补中益气汤。此一条言脾家虚,故黄赤也。又曰:小便黄者,小腹中有热也。此则言下焦之热,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或由膀胱蓄热,宜葵子汤;亦或由小肠燥结,宜赤茯苓汤。固当分别治之。”如肝热溺赤,尿频涩痛,时觉凛凛,或发寒热,宜龙荟丸;阴虚火旺而溺赤者,咽干口燥,口舌碎痛,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宜黄连阿胶汤肾气虚寒,小便赤,足胫逆冷,脉涩,宜附子四逆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详各条。

猜你喜欢

  • 灵(jiǒng 迥)气

    炅,热也;即热气。《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 脾痿

    病名。指肉痿。《医宗必读·痿》:“脾痿者,肉痿也。”详肉痿条。

  • 十二经之海

    出《灵枢·海论》。见血海条。

  • 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

    病证名。因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故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肢体倦怠,食少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 铁凉伞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 抱琴居士

    【介绍】:见胡文涣条。

  • 血秘

    病证名。指血虚津枯或跌打瘀滞等所致的大便秘结。《医碥·大便不通》:“血秘,老人产妇血液干枯或病后血虚或发汗利小便以致津涸(津亦属血),均宜润剂,苁蓉润肠丸、更衣丸、四物汤、麻仁、杏仁辛润之品。又肾司二

  • 证名。见《外科理例》卷一。又名内陷。即疮疡邪毒内攻之意。参见三陷条。

  • 通遵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方。枳壳、大黄、皮硝各二钱,陈皮、厚朴、当归、木通、红花、苏木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以通利为度。治折伤跌扑,大小便不通。

  • 黄胖

    病名。又称食劳疳黄。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丹溪心法·疸》称黄肿。泛指全身肌肤萎黄,面浮足肿,神疲乏力而眼目不黄的一种慢性病。多由虫积、食积或劳役脱力所致。因于虫积者,可兼见呕吐黄水,毛发皆直,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