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盗汗

小儿盗汗

病证名。《幼科类萃》:“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小儿药证直诀》:“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用止汗散。”《幼科发挥》:“盗汗者,梦中自出,醒则干也,其病在肾,宜当归六黄汤加止汗散主之。”《婴童百问》:“小儿精气未盛,性体多热,若衣裘伤厚,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晡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证治准绳·幼科》: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盗汗,此因阴虚所致,久不已者,令人羸瘠枯瘦,心气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汤加黄苠,水姜烧枣、烧盐服。”又:“血虚内热者,当归六黄汤心经有热者,导赤散肝经虚热者,六味地黄丸血脱盗汗者,当归补血汤;肝经风热者,柴胡清肝散食积内热者,二陈、枳实、山栀;胃气虚热者,六君子汤浮麦散;血气俱虚者,人参养荣汤。”

猜你喜欢

  • 锐毒

    病名。即右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之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证同夭疽。治法参见有头疽条。

  • 目胞

    人体部位名。见《张氏医通》卷八。即眼睑。详该条。

  • 血胤疮

    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腋疬。见该条。

  • 经汁血

    出《神农本草经》。即月经。详该条。

  • 儿枕不安

    病名,指产后血瘀腹痛,又名儿枕痛。《郑氏女科家传秘方》:“恶露不行,脐腹作痛,俗名儿枕不安。”详儿枕痛条。

  • 金球

    见《本草纲目》。为橙子之别名,详该条。

  • 会元针灸学

    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综合性针灸著作。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提供了作者的经验。现有1937年铅印本。

  • 落地生

    见《新华本草纲要》。为绞股蓝之别名,详该条。

  • 梅核膈

    膈证之一。指喉间似为梅核所梗,膈间痛或闷者。多因气郁痰结或瘀血所致。《杂病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梅核膈者,喉中如有物,膈间痛,死血居多。宜昆布、当归、桃仁、韭汁、童便,甚加大黄;亦或因痰结,

  • 内陷

    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①邪气亢盛,正气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血分的病理过程。多见于急性热病如麻疹等。《温热经纬》:“病在卫分,……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故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