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取黄连捣碎,用水浸泡出汁,时时滴儿口中,婴儿初生,体内蕴有胎热,或值夏季气候炎热之时宜用之。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经穴名。代号GB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4.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4寸取穴。另说在入发际三寸五分(《备急千金翼》);入发际五寸(《针灸大成》)
见《药材学》。即石蟹,详该条。
①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马兰之别名。②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野菊之别名。③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蟛蜞菊之别名。各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PC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温。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上臂前面,平腋前纹头下2寸,当肱二头肌长、短二头之间;或于曲泽穴上7寸取穴。一说在“腋下3寸。”(《针灸大全》)。布有臂内侧皮神经,
见《中药材手册》。即儿茶,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张世贤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劳神伤心所致的虚咳。《不居集》卷十五:“劳神咳嗽,咳而因劳神伤心,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治宜劫劳散、梦授天王补心丹等。参见咳嗽、劳咳、心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