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卷。清·叶桂撰于十八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
【介绍】:见缪存济条。
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蛇缠虎带。详该条。
经外奇穴别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即穿鼻。见该条。
【介绍】:见萧埙条。
病证名。①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
①出《本草衍义》。为水菖蒲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即石菖蒲。各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即黑丑与白丑之合称,详牵牛子条。
解剖部位名称。“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语通也”(《方言》)。泛指下颌骨,俗称下巴。又“颔者,口含物之车也。”(《释名》)。故后世把下颌近颊车部称作颐。如发颐即是。
出《本草图经》。为旋复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