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简称懊憹。又名心中懊恼。指心胸烦热,闷乱不宁之状。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贝母条下。即人面疮,见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驳骨丹之别名,详该条。
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针经指南·标幽赋》:“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蹻者,阴蹻、阳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半夏三钱,黄芩、天门冬、麦门冬各二钱,五味子、杏仁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因伤于暑热而致的热嗽,症见口燥,声嘶,烦热引饮,或吐涎沫,甚至咯血,脉数者。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骨槽风,又名穿腮毒者,由忧愁惊恐悲伤思虑所致。初起生耳下及颈项,隐隐皮肤之内有小核,渐大如胡桃,牙龈肿痛,寒热大作,腐烂不已,日增红肿,或左或右
综合性医书。8卷,卷首、卷末各1卷。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卷首脉学《四言举要》;卷1~5诸品药性及常用药物;卷6为伤寒诸证及暑、湿、疟、痢等病证;卷7分述咳嗽、霍乱、水肿、宿食、妇人、小儿各类病证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见王氏医案条。
出《独行方》。为合欢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