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地瓜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胡芦巴之别名,详该条。
即太阳经病。亦称伤寒表证。详该条。
即胞衣。详该条。
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的症候。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其症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病名。指痢疾日久不愈,状如虚劳者。《证治要诀·大小腑门》:“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
见《本草通玄》。即巴旦杏仁,详该条。
古病名。清·曾懿《妇科良方》:“产后小儿生下失血过多,遂遗下一物,如脂膜状,乃气血素亏,产前劳伤,肝之脂膜,随血崩堕,名曰肝萎。治宜大补气血,略加升提之品。”类似胎膜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