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五脏之一。与胃相为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的正常的功能活动。《类经》卷三:“脾主运化……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如脾气虚弱,失却运化水湿的能力,即会导致水肿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能统血,统摄血液于脉管内而不致外溢。又主肌肉,肌肉的丰满及活动正常与否,与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生肉……在体为肉。”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而脾的功能状态亦往往可从唇色反映出来。②推拿部位名。见脾经条。

猜你喜欢

  • 遗泄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损证治》。又称遗精。详该条。

  • 郁火恶寒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

  • 舌为心苗

    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如心经有热,则舌尖红、舌糜烂;心神有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马莳注:“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参见心主舌

  • 罗遗编

    书名。3卷。清·陈廷铨撰。刊于1763年。本书书名系取收罗古针灸遗法之义。卷上论述经络及要穴、针灸禁忌等;卷中为各经俞穴部位及五脏用药;卷下为内外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及五运六气论等。内容多辑自有关专著,

  • 黄花鱼灯草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黄堇之别名,详该条。

  • 闪挫腰痛

    病证名。出《世医得效方》卷三。《伤科汇纂》卷九:“挫闪者,非跌非打之伤,乃举重劳力所致也。或挫腰瘀痛,不能转侧,或手足拗闪,骨窍扭出,其伤虽属寻常,若不及时医治,失于调理,非成痼疾,即为久患也。”治宜

  • 膝头骨跌出臼

    病证名。见《疡医准绳》卷六。即髌骨因跌扑引起脱臼。详脚膝出臼条。

  • 冯文智

    【生卒】:953~1012【介绍】:北宋医官。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世代业医。自幼学习医学,976~983年(太平兴国年间),应试补翰林医学,后转为医官。先后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副使等职。

  • 神术平胃散

    《症因脉治》卷一方。苍术、防风、甘草、石膏、知母、厚朴、陈皮。水煎服。治外感湿热,胃脘作痛。

  • 王遂

    【介绍】: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