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瘅

脾瘅

病名。出《素问·奇病论》。指过食甘肥所致,口中发甜的病证。日久遂成消渴。《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张氏医通·口》:“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脑。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参见中消条。

猜你喜欢

  • 疳水

    病证名。指疳疾全身浮肿的证候。出《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多由疳积日久,脾胃受伤,以致运化失常,水液泛滥,溢于肌肤。症见全身虚肿,皮色白而有光亮,小便量少等。治以健脾利水为主,用茯苓导水汤,或五苓散合五

  • 泻痢

    病名。痢,古通利。指泄泻。《局方发挥》:“夫泻痢证,其类尤多,先贤曰湿多成泻,此确论也。”《痢证汇参》卷二:“泻痢之证,并无虚坐努责,惟觉倦怠,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赤白兼下,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

  • 肝血

    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上看,提到肝血虚的一些病证,常和血虚、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 蜜蜂毒素

    见《药材学》。即蜂毒,详该条。

  • 枳朴二陈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枳实、厚朴、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水煎服。治胃家有痰,兼有食积者。

  • 舌痿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脾主肌肉,舌以肌肉为本,脾衰则舌痿。或因阴液耗损,筋脉失养所致。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阴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气血俱虚。症见舌短缩而痿,肌肉软。治宜

  • 急病

    即紧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少气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宜治之以浆水散。”详紧病条。

  • 岁直

    运气术语。《素问·天元纪大论》:“承岁为岁直。”详承岁条。

  • 徐敏齐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曾任朝散大夫。

  • 小舌烂痛

    证名。多由热毒结于胃经,或杨梅疮毒上攻所致,症见小舌生出白点或红肿而烂。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或参见杨梅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