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痒

阴痒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阴门痒。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湿热者,多伴有带下量多、色黄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阴虚血燥者,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阴中,以杀其虫。或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

猜你喜欢

  • 脉语

    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2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别有见解。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在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 气嗽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可因肺虚邪气壅塞所致。如肺虚而阴冷之邪上攻于肺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肺主于气,若肺虚,则风寒入于经络,而成咳嗽也。此皆由脏腑不调,阴阳否塞,阳气外虚,阴气内积,邪冷之

  • 足泰(太)阳脉

    经脉名。即足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泰阳脉,出外踝(娄)中,上贯膊(腨),出于(腘);枝之下脾(人体部位名,未详);其直者,贯□,夹脊,□□,上于豆;枝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渍(眦),之鼻。其

  • 沙图穆苏

    【介绍】:元代医家。原名萨里弥实,蒙古族。精通医术,擅长内、妇科。惟幼科用药,或嫌峻利。撰有《瑞竹堂经验方》。

  • 喉鸣

    病证名。指喉中有声。如哮鸣、喉中水鸡声、喉中鸣等均是,多见于喘病时。《中藏经》:“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喉鸣亦可见于实症中。临症时宜脉症互参、详审虚实,分别选用金匮肾气丸、苏子降气汤、

  • 活人总括

    见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条。

  • 医门初步

    见医学五则条。

  • 傅懋光

    【生卒】:约1573~1644【介绍】:明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二十余岁北上京师(今北京)习医,乃精于医。1604年曾往边东(今东北)救治疾疫,次年又施药救治京师疫病,均获良效,求治者益众。万历

  • 独摇草

    ①出《名医别录》。为独活之别名。②出《新修本草》。为银线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蓝地柏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