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郁之一。指肝胆郁结之证。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病见畏寒畏热,头痛颊痛,头晕耳鸣,目赤暴痛,脘腹胀满,吞酸吐食等。治宜疏达。《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木郁风之属,脏应肝,腑应胆,主在筋爪,伤在
病证名。指外感头痛。《内外伤辨·辨头痛》:“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详外感头痛条。
推拿穴位名。即天河。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BL6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位于足外踝下缘之中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直刺0
淫,过乱之意。气淫,指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而造成气候紊乱失常。《素问·六节脏象论》:“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见《滇南本草》。即鳢鱼,详该条。
病证名。指食积内停所致的发热,多见于小儿《证治汇补·发热章》:“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内也,消导则已。”《金匮翼·发热统论
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背横纹正中处。能治腹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小儿推拿广意·阴掌九穴疗病诀》:“掐之止肚疼,发汗去风热。”
病证名。《女科秘要》卷二:“此下元气血虚弱,又兼风邪,宜行气行血,服乌药顺气散。”(麻黄、陈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白芷、桔梗、干姜)
见《本草纲目》。即瓠子,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