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

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二日则阳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注解伤寒论》卷二:“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上:“两感谓一日太阳少阴两证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小柴胡汤凉膈散五苓散天水散、通圣散、双解散大柴胡汤可选用之,热势甚,欲可下者,三一承气汤或解毒合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两感伤寒一症,俞氏求原固确,惟救里救表,其间先后缓急,当消息之。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则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吊,而头身剧痛,发热恶寒者,宜先解表,随证权变可也。”又:“仲景谓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朱南阳谓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参见伤寒条。

猜你喜欢

  • 非位

    运气术语。指不当其位。《素问·六微旨大论》:“非位,岁不与会也。”

  • 頄(qiú 求)

    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张景岳注:“目下曰,即颧也。”

  • 尤乘

    【介绍】:①清初医家。字生洲。江苏吴县人。受业于名医李中梓,曾遍访名家求教,得针灸等传授,并曾任职于太医院三年,后归里与同学蒋仲芳施济针药,求治者甚多。撰有《食治秘方》(1665年)、《勿药须知》(1

  • 落头疽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脑疽。见该条。

  • 黄帝虾蟆经

    书名。又名《黄帝针灸虾蟆忌》。1卷。汉·撰人佚名。为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但其主要内容含迷信的针灸禁忌部位和图形等,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现有日本据古卷子的复刊本。

  • 阴虚吐血

    病证名。见《医学心悟》。指肾阴亏虚,肝火炽盛所引起的吐血。治宜壮水制火而滋其化源。《血证论》卷二:“色欲过度,阴虚火旺,其证夜则发热,盗汗梦交,耳鸣不寐,六脉细数芤革。宜地黄汤加蒲黄、藕节、阿胶、五味

  • 麻疹舌苔

    麻疹舌苔主要辨黄、白、黑三种。白苔为肺热,黄苔为脾胃热,宜用清热解毒或随证施治。若黑而湿润,为热在血分,黑而干燥苔,为热在气分,宜分别选用清热解毒凉血,或清气分实热之剂治之(见《麻科活人全书》)。

  • 糜茸丸

    《普济本事方》卷二方。麋茸(酥炙黄,燎去毛,如无以鹿茸代)、菟丝子(酒浸、晒干,用纸条子同碾取末)各一两,炒大茴香半两。为末,用羊肾二对,酒浸煮烂去膜,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

  • 婴女

    又名何寓、丹穴、幽谷、赤。《素女经》:“深内茎刺婴女。”即阴道穹窿。

  •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