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白苔,舌根灰黑而舌中质红的舌象。若黑苔不多而润,舌不甚红,多为脾虚有湿;若舌根黑多而干,舌质较红,多为胃热炽盛,肠已燥结(见《伤寒舌鉴》)。脾虚有湿当健脾利湿;胃热、大便燥结者,宜清胃润肠。
见《医学入门》。怀孕一月,胎元初成,形如露珠,故名。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水苦荬之别名,详该条。
出明·徐春甫《痘疹泄秘》。即痘疮夹痧。详该条。
指上眼睑。见目弦条。
经外奇穴名。出《古今医统》。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名肠风。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主治小儿饮水不歇,黄疸,肠风下血,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
出《本草纲目拾遗》。为花生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古今医统》:“此因脾胃积热,风邪相干,致患眼弦赤烂。”详眼弦赤烂条。
见伤山条。
病名。见《世翳得效方》卷十六。即散翳内障。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