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千屈菜

千屈菜

《中药大辞典》:千屈菜

药材名称千屈菜

拼音Qiān Qū Cài

别名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全草。秋季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性味苦,寒。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敷。

复方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备注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千屈菜

药材名称千屈菜

拼音Qiān Qū Cài

英文名Purple Lythrum, Spiked Loosestrife, Purple Loosestrife, Purple Lythrum Herb, Herb of Purple Lythrum, Herb of Spiked Loosestrife

别名对叶莲、鸡骨草、大钓鱼竿、乌鸡腿、对牙草、铁菱角、败毒草蜈蚣草、水槟榔、水柳、马鞭草、棉包根、哮喘药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thrum salicari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在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形,苞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整个生长期需充足水分,怕干旱。以肥沃而潮湿的地方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扦插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播前将种子与细土拌匀,然后撒播于床上,覆土1cm,最后盖草浇水。播后10-15天出苗,立即揭草。苗高10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开穴,每穴栽3株,扦播繁殖:扦播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12cm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播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田间管理,定植后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厩肥,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是种好千屈菜最关键的措施。

性状性状鉴别,茎呈方柱状,灰绿色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化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又报道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2.《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豹子眼睛果

    药材名称豹子眼睛果拼音Bào Zi Yǎn Jinɡ Guǒ别名大罗伞、山豆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纽子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virens Kur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

  • 厚叶沿阶草

    药材名称厚叶沿阶草别名达山来源百合科厚叶沿阶草Ophiopogon jaburan (Kunth) Lodd.,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微辛,微温。功能主治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痹痛,瘫痪,

  • 罗裙带根

    《中药大辞典》:罗裙带根药材名称罗裙带根拼音Luó Qún Dài Gēn出处《广西药植图志》来源为石蒜科植物文殊兰的鳞茎及根。化学成分鳞茎含石蒜碱和多花水仙碱。药理作用

  • 油茶

    药材名称油茶拼音Yóu Chá别名油茶树、茶子树来源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Thea oleosa Lour.],以根和茶子饼入药。根皮

  • 海南蒟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南蒟药材名称海南蒟拼音Hǎi Nán Jǔ别名山胡椒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海南蒟Piper hainanense Hemsl.,以全株入药,但以根为最好。全年可采,洗净切

  • 月季花叶

    《中药大辞典》:月季花叶药材名称月季花叶拼音Yuè Jì Huā Yè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叶。原形态详"月季花"条。功能主治活血消

  • 鹿脂

    《中药大辞典》:鹿脂药材名称鹿脂拼音Lù Zhī出处《唐本草》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油。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痈肿死肌,温中,四肢不随,风头,通腠理。"②《

  • 金老梅根

    药材名称金老梅根拼音Jīn Lǎo Méi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金露梅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entilla fruticosa L.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根,洗净,切段晒干。原形态金

  • 小血光藤

    《中药大辞典》:小血光藤药材名称小血光藤拼音Xiǎo Xuè Guānɡ Ténɡ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马钱科植物狭叶蓬莱葛的藤茎。原形态攀援状大灌木。叶对生,披针形至椭圆形,长

  • 胡桃青皮

    《中药大辞典》:胡桃青皮药材名称胡桃青皮拼音Hú Táo Qīnɡ Pí别名青胡桃皮(《救急方》),青龙衣(《山东中草药手册》)。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