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痧

寒痧

痧证之一。①指寒饮太过,痧毒寒凝胸中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治宜放痧救治,后用三备丸等。②指痧证而有寒气外袭的病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药用砂仁、粟梗、藿香槟榔灯心等。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虫疰痢

    病名。见《痢证汇参》卷四。即蛊注痢。详该条。

  • 痿疮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痿疮初起形如粟豆,色红,大如梅李,血不出,脓不生,痛不止,久则延及遍身。由火毒而成,宜参疔疮治法。”

  • 上池涓滴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 内损

    病名。出《肘后方》卷四。即内伤,详该条。

  • 生化之源

    即化源,详该条。

  • 旋螺突起

    病名。见《张氏医通》卷八。又名旋螺尖起外障、翳如螺盖、旋螺翳、螺盖翳、旋螺外障。一般由蟹睛结瘢而来。症见“乌珠高而绽起如螺”(《张氏医通》),色青白,或带黑色,影响视力,重者可致盲。类今之角膜葡萄肿。

  • 血衄

    病证名。《素问·大奇论》:“……血衄身热者死。”即衄血。详该条。

  • 肠覃

    古病名。出《灵枢·水胀》。指女子下腹部有块状物,而月经又能按时来潮的病症。多因气阻血瘀,癖结所致。《灵枢·水胀》:“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瘪肉乃生。

  • 铺灸

    即长蛇灸。见该条。

  • 暑月水泻

    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婴幼儿夏暑季节,腹泻,排出物如水样。多因感受暑湿之邪,浸渍肠胃所致。其症多兼小便赤涩或小便不通。治宜清暑利湿,用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车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