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卷六。“伤寒吐蛔,责之胃寒。痘证吐蛔,责之里热。由热毒拂郁于里,又不能食,虫无所养,但闻食臭,即涌出者,宜黄连止蛔汤。”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医醇賸义·胀》:“心本纯阳,寒邪来犯,阴阳相战,故烦满短气而卧不安也,治之之法,但须发其神明,推荡邪气,使浮云不能蔽日,自然离照当空,太阳之
病名。①足少阴经气是动病之一。《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指素有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的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即牛黄清心丸第一方,见牛黄清心丸条。
见温疫论条。
详红晕边黑舌条。
即邪气上逆。例如外感表虚证误用攻下,胃气虚而邪未解,邪气乘虚上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但以胃中虚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连翘30克,生石膏(捣细)18克,蝉蜕、炒牛蒡子各6克。水煎服。治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时觉烦躁,或喘,或胸胁疼,其脉洪滑而长者。若喘,倍牛蒡子;胸中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五月之时,故名之曰仲夏痹也。”详手太阳经筋病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