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寒

胎寒

病证名。①指小儿在母胎时感寒所致的症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胃肠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乳食不化样粪便),令儿颜色素皅,时啼者,是胎寒故也。”治疗以温中祛寒为主。用理中汤。②《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菓,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诃子白术陈皮良姜木香白芍、炙草、陈米、姜)”。

猜你喜欢

  • 食伤

    病名。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致。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初起多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等症。一名伤食,详该条。

  • 唐芹洲

    【介绍】:见唐黉条。

  • 回乳

    见《本草纲目》卷四。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克水煎频服。参见断乳条。

  • 山练草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四方麻之别名,详该条。

  • 实挛

    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挛条。

  • 消渴方

    《丹溪心法》卷三方。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或牛乳)、藕汁、生地汁、生姜汁、蜂蜜。搅拌成膏,开水送服。治消渴。

  • 痘疮脱痂

    痘疮收靥为结痂期。痂干自然脱落,脱痂后,有残留的紫色瘢痕,经久方退。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其疮落痂之后,根瘢平正,红活者吉;若瘀血或凸起,或凹陷,其色或白或黑,此凶吉未可知也。”设若痂皮不落,兼有

  • 嫩双钩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为钩藤之处方名,详该条。

  • 阳明痉

    病证名。指阳明病出现痉症者。《证治准绳·杂病》:“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搆,阳明痉也。”《类证治裁·痉症》:“属里者,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齿,属阳明,若便鞭,可与大承气汤。”参见

  • 切总伤寒

    见医学五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