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指小儿壮热惊厥而啼,为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而成。临床常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
【介绍】:见龙柏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合谷疔、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由阳明经湿热凝结,毒聚虎口而发。初起忽发黄色
指处女膜。出《洞玄子》。
出《灵枢·经脉》。即手阳明络脉,见该条。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八。嗄者,声破(《玉篇》);声变也(《集韵》);《红炉点雪》卷二“金为火烁而损,由是而声嗄、声嘶见焉。”系指音嘶不清、发声不彰。即音嘶。详该条。
又称舟楫之药。某药在一个方中引导他药治上焦病证,有如船之载物上浮,故称。如桔梗、升麻之类,能引药上行达于高处。
【生卒】:五世纪【介绍】:南北朝时期南齐医家。出身世医,于465年撰写《疗妇人瘕》、《药方》等书,均佚。还撰有《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后世演变成针灸学中的一个流派。
见《广西中草药》。为昆明鸡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亦称梦魇、鬼魇。其症恶梦离奇,或如有重物压身,常突然惊觉。《肘后备急方》卷一:“魇,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为邪所执。”《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梦而魇则更甚者,或由心实,则梦惊忧奇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