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
同脾阳虚。详该条。
同脾阳虚。详该条。
后囟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婴幼儿元气充实者则脑后顶门坚实而矫健。
温疫著作。2卷。明吴有性著,清郑重光补注。刊于同治三年(1864年)。郑氏鉴于原书温、疫统称,名实相混习者难明,故为之补注。郑氏引据经论,分条剖析,详列篇目,补阐颇详。现有初刻本及其他多种刊本,建国后
舌中见白苔,边见微黄苔的舌象。为湿热蕴结大肠之候,可兼见腹痛、泄泻或下痢,治宜清热燥湿(见《伤寒舌鉴》)。
即药鼎,见该条。
证名。见《银海精微》。指眼觉沙涩,有异物感。又名碜涩、瘾涩。多由风热、肝火、阴虚火旺或异物入目所致。症见眼内沙涩外,多伴有羞明流泪,红赤痒痛等。常见于外障眼病。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分别选用祛风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是小儿下利不止的证候。小儿脾胃虚弱,至长夏阴盛之时,饮食居住不慎,或复感风冷,则成此证。治宜醒脾化湿。用厚朴散(张涣方:厚朴、诃梨勒、白术、干姜、肉豆蔻)加减。
见《小儿药证直诀》。为山茱萸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惊风入肺。《幼幼新书》卷二:“惊风入肺少人知,八锦纹中子细推。环子作纹如面白,涎声潮响急须医。”其特征惊风,指纹呈环形,伴有面白,涎声潮响,气急。兼搐者名“惊涎潮搐”。治宜先服宣风散(钱乙
病证名。腰痛之一。见《医学入门》卷四。又名沥血腰痛。详该条。
指伤寒病汗、吐、下、和、温、清等六种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