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烦

虚烦

证名。指因虚而致心胸烦热者。多由伤寒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胸中,或病后余热留恋,或津涸、血虚肾亏痰饮虚劳等所致。常伴郁闷不寐口干咽燥等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主之。”《类证治裁·烦躁》:“其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人参固本丸枣仁竹叶。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病久烦热不止,六味汤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温胆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亦有虚烦状似伤寒,但不恶寒,头身不痛,脉不紧数者,则可选竹叶汤(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猜你喜欢

  • 洪肿

    指水肿之剧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诸病源候论·身面卒洪肿候》:“身面卒洪肿者,亦水病之候,肾脾虚弱所为。”洪肿可见于风水、皮水、石水等病证,亦可见于脚气、

  • 脾气实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六。即脾气盛。《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详脾气盛条。

  • 柔痰

    痰证之一。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其症痰出如稀涎。因脾虚不运而致。方用参术健脾丸。参见痰证条。

  • 刘大师

    【生卒】:九世纪初叶【介绍】:唐代民间医生。常骑马巡行村落中,为人用药治病。

  • 大肠移热于胃

    食亦的病理之一。《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王冰注:“胃为水谷之海,其气外养肌肉,热消水谷,又铄肌肉,故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

  • 白丁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闷喘,治同疔疮。②出《外科启玄》卷二。肺疔之别名,见该条。

  • 大正气汤

    见《赤水玄珠》卷五。即大正气散,见该条。

  • 胎妒

    古鬾病的病因学名称。《幼幼集成》:“孕在胎中,因儿饮乳,……而致儿病,故谓之胎妒。”其义与鬾乳同。参见继病条。

  • 冯时可

    【介绍】:明代官吏。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曾任按察使等官职。著述不少,在医学方面,有《上池杂说》一卷、《众妙仙方》等书。

  • 杭菊

    见《药物生产辨》。为菊花药材之一种,详菊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