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旋覆花根

旋覆花根

药材名称旋覆花根

拼音Xuán Fù Huā Gēn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Inula, root of Linearleaf Inula, root of British Inula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欧亚旋覆花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ul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1.旋复花,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具须根。茎单生或簇生,绿色或紫色,有细纵沟,被长伏毛。基部叶花期枯萎 ,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3cm,宽1.5-4.5cm,先端尖,基部渐狭,常有圆形半抱茎的小耳,无柄,全缘或有疏齿,上面具疏毛或近无毛,下面具疏伏毛和腺点,中脉和侧脉有较密的长毛;上部叶渐小,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径3-4cm,多数或少数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序梗细长;总苞半球形,径1.3-1.7cm,总苞片约5层,线状披针形,最外层带叶质而较长;外层基部革质,上部叶质;内层干膜质;舌状花黄色,较总苞长2-2.5倍;舌片线形,长10-13mm;管状花花冠长约5mm,有三有披针形裂片;冠毛白色,1轮,有20余个粗糙毛。瘦果圆柱形,长1-1.2mm,有10条纵沟,被疏短毛。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2.欧亚旋覆花,与旋覆花不同点在于:叶片长圆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宽大,心形,有耳,半抱茎。头状花序,径2.5-5cm;总苞径1.5-2.2cm,长达1cm。瘦果圆柱形,有浅沟,被短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2400m的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上。

2.生于河岸、湿润坡地、田埂和路旁。

资源分布:1.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广西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河南等地。

性味味咸;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平喘咳;解毒生肌。主风湿痹痛;喘咳;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续断筋:旋复花根洗净,捣,量疮大小,取多少敷之,日一易之,以瘥为度。(《救急方》)②治面寒疼:旋复根、水牛肉。煎服。(《滇南本草》)

各家论述1.《别录》:主风湿。

2.《江苏植药志》:治刀伤,疗疮;煎服平喘镇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野鸦椿叶

    药材名称野鸦椿叶拼音Yě Yā Chūn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scaphis jap

  • 山稔叶

    药材名称山稔叶拼音Shān Rěn Yè英文名Leaf of Downy Rosemyrtle, Leaf of Rosemyrtle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叶。拉

  • 大叶千里光

    药材名称大叶千里光别名松筋藤、滇南千里光来源菊科大叶千里光Senecio hoi Dunn,以藤茎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性味辛、微苦,微温。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主治风湿痹痛,肌腱挛缩,小儿

  • 竹叶椒根

    《中药大辞典》:竹叶椒根药材名称竹叶椒根拼音Zhú Yè Jiāo Gēn别名散血飞、见血飞(《贵州民间药物》),土花椒根(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局《医药通讯》(1):35,1972)

  • 腹水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腹水草药材名称腹水草拼音Fù Shuí Cǎo别名两头爬、两头粘、两头镇、仙桥草、钓鱼竿、钓竿藤、爬岩红、两头生根来源玄参科腹水草属植物腹水草Veronicas

  • 还亮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还亮草药材名称还亮草拼音Hái Liànɡ Cǎo别名飞燕草、鱼灯苏、蛇衔草、车子野芫荽来源毛茛科翠雀花属植物还亮草Delphinium anthriscifo

  • 披散糖荠

    药材名称披散糖荠别名冈托巴[西藏]来源十字花科糖荠属植物披散糖荠Erysimum diffusum Ehrh.,以种子入药。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强心,解毒。用于肺结核咳嗽,心力衰竭,肉类中毒。用法用量3

  • 紫茉莉子

    《中药大辞典》:紫茉莉子药材名称紫茉莉子拼音Zǐ Mò Lì Zǐ别名土山柰(《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茉

  • 东方乌毛蕨叶

    《中药大辞典》:东方乌毛蕨叶药材名称东方乌毛蕨叶拼音Dōnɡ Fānɡ Wū Máo Jué Yè出处《野生药植图说》来源为乌毛蕨种植物乌毛蕨的嫩叶。原形态乌毛蕨,又名:

  • 蚺蛇胆

    《中药大辞典》:蚺蛇胆药材名称蚺蛇胆拼音Rán Shé Dǎn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性味甘苦,寒,有毒。①《别录》:"味甘苦,寒,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