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绒毛粉背蕨

绒毛粉背蕨

药材名称绒毛粉背蕨

拼音Rónɡ Máo Fěn Bèi Jué

别名凤尾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Hook.)Hsing et S.K.Wu[Cheilanthes subvillosa Hook.;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Hook.)Chin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3-6cm,基部心形,尖端渐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羽片7-9对,近对生,无柄,下部羽片较大,三角形或宽卵形,长3-4cm,宽1.5-2.5cm,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下侧1片最大,常为羽状分裂,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成熟后靠接;囊群盖膜质,灰白色,连续或中断,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羊角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参药材名称羊角参拼音Yánɡ Jiǎo Shēn别名臭儿参、野白芨来源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甘肃黄精Polygonatum kansuense Maxim.,以根状茎入药。

  • 雀麦米

    《中药大辞典》:雀麦米药材名称雀麦米拼音Què Mài Mǐ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quo

  • 苦瓠叶

    药材名称苦瓠叶拼音Kǔ Hù Yè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壶卢的叶。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晒干捣碎为末,盛于磁器内,随身边,或走路口渴,用末一钱入水饮,不中水

  • 铁杆蒿

    药材名称铁杆蒿别名阿尔泰紫菀、阿尔泰狗哇花来源菊科铁杆蒿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Aster altaicus Willd.],以根入药。生境分

  • 土八角

    药材名称土八角拼音Tǔ Bā Jiǎo别名土大香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红茴香或云南茴香的果实。10~11月采摘,除去果柄、枝梗,晒干。原形态①红茴香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干灰色,

  • 太白参

    《中药大辞典》:太白参药材名称太白参拼音Tài Bái Shēn别名太白洋参、黑洋参(《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大卫马先蒿、粗野马先蒿、邓氏马先蒿、美观马

  • 小儿血参

    药材名称小儿血参拼音Xiǎo ér Xuè Shēn别名笔龙胆、路边红、爪米草、二郎箭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深红龙胆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tiana rubzcunda Franc

  • 朝天子

    药材名称朝天子来源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果实。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解毒止痛。用于痰喘咳嗽,神经性头痛;外用治黄水疮。用法用量3

  • 挖耳子草

    药材名称挖耳子草拼音Wā ěr Zǐ Cǎo别名金挖耳、贡布美多霹米(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高山天名精的全草。7~9月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达1米,上部有分枝。叶互生,下部

  • 麻疯树

    药材名称麻疯树拼音Má Fēnɡ Shù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麻疯树的叶、树皮。随时可采。原形态麻疯树,又名:青桐木,羔桐、臭油桐、小桐子、黄肿树、假白榄、芙蓉树、滑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