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卫相关字典
卫[wèi]字在结尾的词语
- 二卫[èr wèi]指天子的左﹑右或前﹑后两护卫军。 
- 设卫[shè wèi]设置宿卫。 
- 骁卫[xiāo wèi]古代武官名。汉有骁卫将军,东汉改为骁骑。晋领营兵,兼统宿卫。南朝梁置左右骁骑。隋改置左右骁卫府,为禁卫军之一。唐宋因之,而去“府”字,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金元皆无。参阅《通典.职官十》﹑《续通典.职官十》。 
- 亲卫[qīn wèi]官名。皇帝的侍卫。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明以后不设。 
- 文卫[wén wèi]仪仗警卫。 
- 兵卫[bīng wèi]士兵和守卫之具。亦指防卫。 
- 填卫[tián wèi]镇守,守卫。填,通“镇”。 
- 镇卫[zhèn wèi]镇守捍卫。 
- 俱那卫[jù nà wèi]夹竹桃的别名。也叫枸那花。 
- 冲卫[chōng wèi]冲要的边区。 
- 城卫[chéng wèi]犹城防。 
- 五卫[wǔ wèi]1.鼓舞士气的五种方法。 2.指元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五军,掌宿卫扈从,兼屯田。 
- 容卫[róng wèi]古代的仪仗﹑侍卫。 
- 谨卫[jǐn wèi]谨慎警卫。 
- 藩卫[fān wèi]1.屏障。 2.捍卫。 3.指诸侯。 
- 螳螂之卫[táng láng zhī wèi]比喻微弱的兵备。 
- 冥卫[míng wèi]谓神灵的庇佑。 
- 逻卫[luó wèi]巡逻保卫。 
- 御卫[yù wèi]护卫;侍卫。御,通“御”。 
- 四卫[sì wèi]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 2.四方之职。 3.四肢。 
- 司卫[sī wèi]负责保卫。亦指负责保卫的人。 
- 屯卫[tún wèi]1.驻兵守卫。 2.指兵卫之所。 3.隋唐时禁卫军的一种。隋开皇中置十二府,统禁卫兵,后改置扩充为十六卫,左右屯卫即为其中二卫,唐龙朔改称左右威卫,五代周避郭威讳,复称屯卫。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文献通考.职官考十二.左右威卫》。 
- 养卫[yǎng wèi]营养护卫。 
- 离卫[lí wèi]设置卫兵。《左传.昭公元年》﹕“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杜预注﹕“设君服﹐二人执戈陈于前以自卫。离﹐陈也。”一说一对卫兵。杨伯峻注﹕“离卫﹐卫即今之卫兵﹐卫兵成双对立者﹐谓之俪卫﹐亦作离卫。”《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设服离卫。”颜师古`引张晏曰﹕“离卫者﹐二人执戈在前也。”一说列队而行。 
- 颐卫[yí wèi]犹保养。 
- 徒卫[tú wèi]卫兵。 
- 金吾卫[jīn wú wèi]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事的亲军。 
- 巩卫[gǒng wèi]环绕﹑护卫。巩,用同“拱”。 
- 府卫[fǔ wèi]1.指北周﹑隋﹑唐的府兵制。府兵轮流宿卫京师,故亦称府兵为府卫。 2.贵族或官府的卫士。 
- 耸卫[sǒng wèi]肃然侍卫。耸﹐通“竦”。 
- 屏卫[píng wèi]指藩国和诸王。 
- 戟卫[jǐ wèi]指侍从职务。 
- 警卫[jǐng wèi]①用武装力量实行警戒、保卫:警卫连 。②指执行这种任务的人:门口有警卫把守。 
- 戍卫[shù wèi]守卫,防守。 
- 捍卫[hàn wèi]保卫:捍卫领空丨捍卫主权。 
- 綦卫[qí wèi]古代綦地出产的利箭。 
- 臣卫[chén wèi]屏藩拥卫之臣。 
- 戎卫[róng wèi]禁卫之兵。 
- 贵赤卫[guì chì wèi]元代的宿卫禁军之一。 
- 侍卫[shì wèi]1.侍从护卫。 2.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 3.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参阅《通志.职官五》。 
- 列卫[liè wèi]四周的防卫。 
- 说卫[shuō wèi]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守卫。 
- 銮仪卫[luán yí wèi]清代官署名。清改明锦衣卫为銮仪卫﹐掌乘舆供奉卤簿仪仗之事。 
- 防卫[fáng wèi]防御和保卫:正当防卫ㄧ加强防卫力量。 防御和保卫正当防卫 
- 自卫[zì wèi]保卫自己。 
- 淇卫[qí wèi]箭竹名。 
- 珂卫[kē wèi]佩饰华丽的驴。“卫”,驴的别称。 
- 行卫[xíng wèi]指帝王出行时的侍卫。 
- 蕃卫[fān wèi]1.蕃,通“藩”。捍卫。 2.蕃,通“藩”。屏障。 
- 户卫[hù wèi]守卫宫门的禁军。 
- 将卫[jiāng wèi]保养。 
- 迦维罗卫[jiā wéi luó wèi]梵语kapilavastu的音译。古地名,即劫比罗伐窣堵国,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故址或以为在今尼泊尔境内,或以为在今印度北方邦巴斯底县的比普拉瓦。 
- 庇卫[bì wèi]遮蔽防护。 
- 匡卫[kuāng wèi]亦作“匡衞”。扶持护卫;环绕护卫。 
- 陵卫[líng wèi]古代皇帝陵墓的宿卫。 
- 螳蜋之卫[táng láng zhī wèi]比喻微弱的兵备。《文选·左思<魏都赋>》:“薄戍緜冪,無異蛛蝥之網;弱卒瑣甲,無異螳蜋之衛。”李善 注:“《莊子》:‘蘧伯玉 謂 顔闔 曰: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 宫卫[gōng wèi]1.帝王宫廷的卫兵。 2.指皇宫的保卫工作。 3.指帝王的宫殿。 
- 调卫[diào wèi]调理保养。 
- 宿卫[sù wèi]亦作“宿衞”。1.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2.保卫,守护。3.皇帝的警卫人员;禁军。 
- 勋卫[xūn wèi]侍卫官名。古时多以功臣子弟担任。 
- 三卫[sān wèi]1.唐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 2.宋代亦称三衙为“三卫”。 3.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建州﹑海西﹑野人三卫。 
- 拥卫[yōng wèi]保卫;护卫。 
- 君子卫[jūn zǐ wèi]明初所设置的廷卫名。 
- 后卫[hòu wèi]①军队行军时在后方担任掩护或警戒的部队。②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防御的队员。 
- 葆卫[bǎo wèi]1.葆宫的卫兵。 2.仪仗和侍卫。 3.护卫。葆,通“保”。 
- 环卫[huán wèi]指关于环境卫生的:环卫工人 ㄧ环卫部门。 
- 守卫[shǒu wèi]1.防守;保卫。 2.担任守卫的人。 
- 护卫[hù wèi]①保护;保卫:在保安人员的护卫下安全抵达机场。②执行护卫任务的武装人员。 
- 边卫[biān wèi]1.亦作“邉卫”。 2.明清边境地区的卫所。 
- 前卫[qián wèi]1.元代的侍卫亲军之一。 2.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 3.指前线。 4.体育用语。足球﹑手球等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与助守的队员﹐位置在前锋与后卫之间。 
- 白卫[bái wèi]白色的驴。 
- 正当防卫[zhèng dàng fáng wèi]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免受正在面对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制止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一般可以免除法律责任。 
- 郑卫[zhèng wèi]1.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 2.指郑卫二国的音乐。 3.指《诗经》中郑国﹑卫国的民间歌诗。 4.古称郑卫之俗轻靡淫逸,因以借指风俗浮华淫靡的地方。 
- 扈卫[hù wèi]1.帝王的随侍护卫。 2.指随侍护卫帝王。 
- 锦衣卫[jǐn yī wèi]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代于1382年设。原是护卫皇宫、掌皇帝出入仪仗的亲军。后明太祖特令其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权。明中叶后成为与东西厂并称的特务组织。 明代护卫皇宫亲军。明太祖时始设,权力极广、兼理侦察、逮捕、审讯之事。也是明代的一个特务机构 
- 禁卫[jìn wèi]1.阻挡,禁阻。 2.警戒防卫。 3.指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即禁卫军。 4.帝王行动时特设的仪卫队。 
- 庙卫[miào wèi]指寺塔。 
- 鄣卫[zhāng wèi]遮蔽卫护。 
- 神卫[shén wèi]宋代军伍名。 
- 翊卫[yì wèi]1.弼辅护卫。 2.侍卫官名。隋始置,唐宋因之,与亲卫﹑勋卫并称三卫;明废。又民国初改清御前大臣为都翊卫使,干清门侍卫等为翊卫使﹑翊卫副使,以蒙古王公任之,寻废。亦泛指卫士。 
- 鲁卫[lǔ wèi]1.语本《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后以“鲁卫”代称兄弟。 2.比喻情况类似﹑实质相同。 3.泛指礼义之邦。 
- 骠卫[biāo wèi]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大将军卫青的并称。 
- 舆卫[yú wèi]1.车舆与卫士。 2.泛指兵卫。 
- 宸卫[chén wèi]帝王的仪仗﹑侍卫。 
- 千卫[qiān wèi]禁卫官千牛卫的省称。 
- 仙卫[xiān wèi]指护送皇帝或其灵车的仪卫。 
- 陛卫[bì wèi]1.帝王御前护卫的士兵。 2.在宫禁中宿卫。 
- 厂卫[chǎng wèi]明代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合称。因其同为特务机构,关系密切,故常合称。 
- 采卫[cǎi wèi]采服和卫服。即《周礼》的采畿和卫畿。 
- 豹韬卫[bào tāo wèi]唐禁卫军名。 
- 扶卫[fú wèi]扶持卫护。 
- 保卫[bǎo wèi]保护使不受侵犯:保卫祖国ㄧ保卫和平ㄧ加强治安保卫工作。 保护使不受侵犯 
- 维卫[wéi wèi]1.连接,护卫。 2.古国名。 
- 诸卫[zhū wèi]1.古代官名。宫廷仪卫队长。 2.仪卫队。 
卫[wèi]字在开头的词语
- 卫霍[wèi huò]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皆以武功着称,后世并称“卫霍”。 
- 卫畿[wèi jī]古代九畿之一。 
- 卫藏[wèi cáng]地区名。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斯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四部。 
- 卫生衣[wèi shēng yī]方言。即绒衣。一种线织而表面起绒的较厚的上衣。 
- 卫道士[wèi dào shì]指卫护封建道统的人。 为信念、事业或制度辩护而演说或写作的人,尤指为基督教作系统辩护的人 
- 卫画[wèi huà]指天津杨柳青年画。因天津在明清时叫“天津卫”,故称。 
- 卫生裤[wèi shēng kù]方言。即绒裤。一种线织而表面起绒的较厚的裤子。 
- 卫生丸[wèi shēng wán]1.樟脑丸。也称卫生球。用萘制成,呈球形,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放在衣物中,可以防虫蛀。 2.俗戏称枪弹。 
- 卫卒[wèi zú]护卫的兵卒。 
- 卫所[wèi suǒ]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清初亦沿袭。 
- 卫足葵[wèi zú kuí]即向日葵。 
- 卫生带[wèi shēng dài]月经带。妇女经期所使用的带子。 
- 卫护[wèi hù]保护;维护:母亲紧紧地卫护着孩子,随时准备着反击来犯者。 保护守卫 
- 卫足[wèi zú]《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言鲍牵居乱,不能危行言逊。”后因以“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 
- 卫队[wèi duì]旧时军政机关和高级军官用来保护自己的部队或警卫人员。 执行警卫任务的部队 
- 卫守[wèi shǒu]保卫防守。 
- 卫兵[wèi bīng]1.负责警卫的兵士。 2.唐时南衙禁兵的专称。 执行警卫任务的士兵 
- 卫戍区[wèi shù qū]①担负一国之首都警卫和守备勤务的军队组织。中国在首都北京设卫戍区,隶属于北京军区,同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北京地区的警卫和守备,开展民兵、兵役等军事工作。②有些国家对军队长期或临时驻扎、实施警卫和守备的军事区域的称谓。 
- 卫助[wèi zhù]保卫协助。 
- 卫生员[wèi shēng yuán]受过短期卫生训练,具有医疗卫生基本知识和急救护理等技术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 
- 卫夫人[wèi fū rén]东晋女书法家。姓卫,名铄,字茂漪,汝阴太守李矩妻,世称卫夫人,也称李夫人。擅长书法,隶书尤善,师锺繇,妙传其法。王羲之﹑王献之少时,曾从她学书。 
- 卫索[wèi suǒ]晋代书法家卫瓘和索靖的并称。 
- 卫蔽[wèi bì]卫护遮掩。 
- 卫戍[wèi shù]多指负责首都的警备、守卫:卫戍部队。 警备;守卫卫戍区 
- 卫士[wèi shì]负责警卫的兵士。 卫兵卫士欲止。——《史记.项羽本纪》卫士仆地。 
- 卫生[wèi shēng]①能预防疾病:乱倒垃圾,不卫生,不文明。②符合卫生要求的状况:养成卫生习惯。 
- 卫子瑕[wèi zǐ xiá]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幸臣弥子瑕。 
- 卫星城镇[wèi xīng chéng zhèn]又称“卫星城市”。为分散市区人口和企事业单位而在大城市郊区或附近地区新建或扩建的独立的城镇。因其像卫星一样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周围,故名。如闵行、安亭、金山、嘉定等就是上海市的卫星城镇。 
- 卫星导航[wèi xīng dǎo háng]利用导航卫星进行飞行器或船舶定位的导航方法。分两种: 
- 卫冕[wèi miǎn]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 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 
- 卫顾[wèi gù]犹维护。 护卫照顾 
- 卫乐[wèi lè]晋卫玠和乐广的并称。 
- 卫辅[wèi fǔ]犹养护,保养。 
- 卫阙[wèi quē]即魏阙。古代宫廷外的阙门。 
- 卫翼[wèi yì]卫护辅佐: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 
- 卫子[wèi zǐ]驴的别名。 
- 卫道[wèi dào]1.指卫护儒家道统。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为道统。 2.指维护旧道德和旧伦理观念。 卫护某种正统的思想体系或学说(多含贬义);卫护儒家道统 
- 卫星城[wèi xīng chéng]依赖大城市经济支持的一个从属地区或郊区县城。 依赖大城市经济支持的一个从属地区或郊区县城 
- 卫生间[wèi shēng jiān]卫生设备所在的房间。 
- 卫从[wèi cóng]1.护卫侍从。 2.护卫侍从之人。 
- 卫摄[wèi shè]书信套语。谓保养。 
- 卫蘧[wèi qú]指春秋卫国大夫蘧伯玉。 
- 卫视[wèi shì]卫星电视的简称。 
- 卫生球[wèi shēng qiú]樟脑丸。详“卫生丸”。 
- 卫布[wèi bù]指粗布衣服。语出《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杨伯峻注:“大布衣﹑大白冠,所以示俭。” 
- 卫生巾[wèi shēng jīn]一种妇女经期使用的卫生用品。 
- 卫鼎[wèi dǐng]春秋时卫国记载孔悝祖先功德的鼎。铭文见《礼记.祭统》。 
- 卫籍[wèi jí]军籍。 
卫[wèi]字在中间的词语
- 保卫团[bǎo wèi tuán]反动地主武装。 反动地主武装 
- 禁卫兵[jìn wèi bīng]即禁卫军。 
- 雅典卫城[yǎ diǎn wèi chéng]古希腊建筑文化古迹。位于今雅典城西南部。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130米。原为雅典奴隶制统治者的城堡,公元前5世纪改建为宗教活动中心。主要由帕提侬神庙、伊瑞克提翁庙等组成。建筑群布局自由,主次分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杰出之例。自中世纪后屡遭破坏,现仅存残迹。 
- 党卫队[dǎng wèi duì]德国法西斯的特务组织,又叫党卫军。 德国法西斯的特务组织,又叫党卫军 
- 赤卫军[chì wèi jūn]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 护卫舰[hù wèi jiàn]以火炮和反潜武器为主要装备的轻型军舰。用于护航、反潜、巡逻、布雷、支援部队登陆等。装有导弹的护卫舰叫导弹护卫舰。 
- 妇幼卫生[fù yòu wèi shēng]孕妇与幼儿的各种为获得健康与维护健康的研究与措施。 孕妇与幼儿的各种为获得健康与维护健康的研究与措施 
- 应用卫星[yìng yòng wèi xīng]人造地球卫星的一类。发射目的是供地面上实际业务应用而得名。分两种类型: 
- 通信卫星[tōng xìn wèi xīng]为通信目的而发射的应用卫星。多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可靠性高、机动灵活、成本低、收效快和不受电离层变化影响等优点。可传输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和图像等。广泛用于国际、国内或区域通信、军事通信、海事通信和电视广播等。 
- 党卫军[dǎng wèi jūn]德国纳粹党的特务、军事组织。1925年成立。初只是希特勒的卫队,1929年后迅速发展。1934年7月清洗冲锋队后,成为纳粹恐怖组织中的主要力量。统辖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骷髅”部队(用于看守集中营)、武装党卫军(用于作战)。1946年被宣判为犯罪组织。 
- 测地卫星[cè dì wèi xīng]用于大地测量的卫星。运行在高1000测地卫星2000千米的近圆形轨道上。由几个基准站和一个被测点同时观测测地卫星,进行大地联测,可定出基准点和被测点相对于卫星的方位和距离,从而计算出被测点的大地坐标,绘制成地图和海图。通过对卫星轨道摄动的测定,还能推算出地球的大小、形状和地球重力场分布等资料。 
- 护卫艇[hù wèi tǐng]炮艇。 
- 汪踦卫国[wāng yǐ wèi guó]汪踦,春秋鲁国的一个儿童,在参加抗击齐国的战斗中牺牲。鲁国破格以成年礼葬之。踦,亦作“锜”。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及《礼记.檀弓下》。后因以“汪踦卫国”作为儿童救国的典型事例。 
- 气象卫星[qì xiàng wèi xīng]专门从事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可选用几百至一千千米左右高的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或约358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这两种轨道的卫星可组成全球大气观测网,能自动地将全球云图和大气的垂直温度与水汽分布,云层中含水量以及风等气象资料传输到地面,供气象预报和大气科学研究应用。 一种环绕地球轨道的航天器,带有各种仪表,能测量来自地球及大气中的可见和不可见辐射。同时也研究云的形成及其他气象情况,如美国发射的“太罗斯”(Tiros)系列的卫星 
- 宫卫兵[gōng wèi bīng]即宫甲。 
- 搞卫生[gǎo wèi shēng]打扫环境卫生;整理个人卫生。如:下班前搞卫生。 
- 近卫军[jìn wèi jūn]古代一些国家帝王的卫队。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社会,封建时代英﹑法﹑俄等国都建有近卫军。后亦为某些国家精锐部队的名称。前苏联在1941-1945年卫国战争中,曾以近卫军作为授予战功卓著部队的荣誉称号。 
- 赤卫队[chì wèi du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县区两级的群众武装组织。其他一些苏区也建有类似的赤卫队组织。 
卫[wèi]字的成语
- 郑卫之声[zhèng wèi zhī shēng]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 精卫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相传炎帝有一名叫女娃的少女,不慎淹死于东海后,变成精卫鸟,立志衔西山木石填平东海,使众人不再受害。比喻有雄心猛志的人或事。又借喻人所做的徒劳之事 
- 保家卫国[bǎo jiā wèi guó]保卫家乡和祖国。 
- 郑卫桑间[zhèng wèi sāng jiān]郑卫:春秋时郑、卫二国;桑间:在濮水之上。指亡国之音。 
- 引虎自卫[yǐn hǔ zì wèi]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 楚腰卫鬓[chǔ yāo wèi bìn]指细腰秀发。借指美女。 
- 鲁卫之政[lǔ wèi zhī zhèng]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 郑卫之曲[zhèng wèi zhī qǔ]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 倾柯卫足[qīng kē wèi zú]指善于保护自己。 
- 炊粱跨卫[chuī liáng kuà wèi]卫,驴的别名。用高粱做饭,骑驴子代步。形容简朴的生活。 
- 看杀卫玠[kàn shā wèi jiè]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